烟草在线专稿 笔者个人觉得目前的中国烟草已进入可能是八十年代建立烟草专卖制以来最困难的一个周期,行业的改革发展阶段可以从2003年算起,当时烟草行业发展面临着明显的外部竞争挑战和压力,于是中国烟草以两个坚持为旗帜,启动了改革大幕,这些举措包括工商分离、培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以“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为抓手推进交易方式改革、理顺产权关系,建立母子公司体制等,当时国务院还以办公厅57号文对行业的改革路径进行了明确。随着这些措施的落地,烟草行业也进入了腾飞的十年。而当前这个周期跟以前的周期又不太一样,我们可以将它形象的称之为过热后遗症。
经济下行这两年几乎每天都会被媒体提及,但其对中国烟草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它的影响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外需一个是内需,这次宏观经济的迟滞时间过长对烟草最大的影响是其大量产能出现了剩余,笔者的一位从事生产的同事曾表示5000万箱的产量在当前的外部形势下,即便砍掉20%可能都有余地,此番言论虽然未经精细测算,又显得有些危言耸听,不过若是联系到最近的股市暴跌若真的进一步拖累宏观经济发展,还真不能排除最极端的情况有出现的可能。当2003年开始整个行业的改革周期迅速上升,而且由于中国虽然加入了WTO,但是因其在谈判时另外签署了相关保护性文件,所以同国际市场仍然保持了高度的距离,也正因如此才避免了同国际烟草大鳄的短兵相接。在内需上,中国国内中产阶层的崛起和国民收入的大幅提升,都使得烟草行业成为一个真正的受益的产业,而且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纳税大户产业,由此拉动的内需也是非常的强劲。
当前中国烟草行业的内需和外需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明显下降。外需方面刚才已经说过,烟草行业至今仍然只是把头伸了出去,但是脚步事实上还是停留在国内这片安全的市场;内需方面,黄金十年的高速增长跟其他行业的普遍井喷式发展是离不开的,比如房地产行业,貌似与烟草行业没有太多关联,但是就如同烟草行业跟其他行业的关系一样,这种关联绝对不是简单的直接关联关系。烟草向来就是地方政府较为倚重的税收利器,如今各地方的烟草领导常常被请到政府参加相关会议则表示出这种依赖程度更是有增无减,行业一方面在提税顺价,一方面也积极开展市场化取向改革,都是为了保持内需的稳定性,行业原来的一些游戏规则和玩法现在已经行不通了,事实上对自身的发展也没有实质性帮助,毕竟最后还是要看账目上的数据而非表面的虚假繁荣。而新动力的接续看样子还有待时日,行业上下都高度寄期望于深化改革,应该这么说吧,有些改革确实非常快,比如市场化取向改革就比较快,其出台的相关政策:比如以工商存销比为依据,结合月度需求预测、企业产销实际下达生产码段;再如针对计划产量和库存不能消化的工业企业,必须寻求合作生产,通过合作生产仍然不能消化的,国家局逐步调整其计划指标。从目前来看,效果都是不错的。但其他的一些改革却也显得有些缓慢,比如对现有重点品牌的调整,这可能是国家局在某些方面的全盘考量还未成型,所以并不急于出台措施,但是有一点千万要引起注意的就是这些改革若然在一快一慢之间出现衔接不畅的问题,就可能存在风险。
笔者先前的《中国烟草半年盘点及预期》一文中虽然还是非常看好行业下半年的表现和深化改革的前景,但是鉴于目前它的实际进展,以及各项改革之间可能会存在的落差,所以在态度上仍然会做出进一步观察的保留。
行业新常态下的改革新定义
面对新常态要有好心态,现在行业的心态该怎么形容呢,一方面正积极做出调整,加速对旧有模式的修复和改进,另一方面虽憧憬经济企稳向好,不过又不是自身能控制的事情,所以改革的急迫性是日益加剧的。但鉴于外部经济仍然还处于一个下行周期中,并没有找到一个均衡点,所以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可能还远不是一种持续性状态,或者这样说,这种新常态本身就包涵了经济波动起伏的不确定性的余地。从烟草产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对抗来说,如果需求差一点,应该把需求拉上来,供给差一点,把供给调整一下,这就是宏观调控的经典定义。
三亿烟民的数量就是支撑烟草发展的终端消费者数量,如何把这个量提上去有两个办法,一是烟民的烟量上涨,一是新烟民的不断补充。老烟民的需求基本上是稳定的,这些年前前后后的品牌结构提升,提税顺价,甚至是包括控烟,都一一被这群忠实的老烟民所消化,在国家局的报表上利润仍然是逐年提升,虽然提升空间已经慢慢收窄,不过今年仍然提出了一万亿的上缴财收入目标,这里面实际也暗含了对新的需求的期待。我们把新的需求称为深度需求,新需求的目标群体既包括了城镇化运动的数量可观的新城市人,也包括日益庞大的女性消费群体,要将这些目标消费群联系起来,就需要在管控日益严厉的广告禁止等要求下拓展出新一代的宣传促销策略。
短期来看新的目标消费群的拉动需求是关键动力,但是中长期来看,只有维系好那批资深烟民并保证其不流失,同时通过品牌结构提升和新产品研发不断的刺激需求或才是行业的一个主要贡献来源,所以关键问题在于这个需求的有效性,是不是能够得到保障。如何定义中国烟草未来新需求和旧需求的增长格局,在这些需求之间的投入一定是有效的。现在能做的就是尽可能让原来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开展的一些重大布局和调整提前实施或者加速推进,通过较早的确定好自身的阶段性转型和定型,维持住对需求增长的有效把控,进而对市场施加影响。传统意义上的云湘沪仍然是深化改革的热点、重点区域,新兴工业公司则会对行业深化改革会更加敏感。
刚才提到的未来城镇化将会是中国烟草扩充消费群体版图的一部分,这些新城市人可以把他们定位成一个正在崛起的中产阶级,那么中产的消费,就要求更高的品质,过有品质的生活。传统烟草产品消费升级就是烟草品牌化体验化,那么烟草品牌的溢价包括体验式消费变的非常的重要,同样烟草产品在服务上的均等化,日常化成为未来消费的主要动力,所以未来的变数依然很大,依然会出现不少重大的突破机会。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十三五发展规划(2014-2020)已经出台,在智能化同烟草产业深度融合,互联网及烟草有意同时尚娱乐休闲的主动结合,让烟草产品也会有较好的发展机会。唯一的问题是如何进行有效的产品替代,并真正落实好走出去的战略,以及如何通过扩大中国烟草的国际化来提升自身的发展水平,使之与消费者多样化的产品需求和要求相匹配。
笔者先前曾撰文《一带一路:带出中国烟草全球化之路》中提到:抓住一路一带、亚投行等国家战略实施的契机,让烟草产业整体出发,能够提升一个量级,随着一带一路推进,可能能够打开一个一个新的烟草市场和新的需求。同时由于还要能够解决中国烟草上下游比如烟叶发展、原辅材料甚至物流能力等等问题,这也会延伸出很多新的需求。以上就是所谓的新的需求——中国烟草将逐渐换装新的需求马达。
上面谈过需求,现在再来谈谈供给,供给的核心是一个生产函数,生产函数决定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前中国烟草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靠要素投入,特别是隐性的国家红利政策要素投入。而经济低迷唤起了烟草在管理质量、成本等要素的觉醒,而且中国烟草自身进入到一个自然的调整周期也正在促进这种觉醒,这就好比人到了一定年龄必然会明白一些道理,并改变自己以往的一些行为。中国烟草正在准备从要素投入变成要素效率的提升,然后再到创新驱动的新发展模式,那我觉得现在问题是怎么样去实现产业和产能的升级。
首先是新技术和新产品,这两个新更多代表的是原创,虽然行业的十三五规划还在筹谋之中,笔者估计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一些突破和创造必然会是其中的重点内容。这里面有个问题就是大家都知道其实对于卷烟产品这种已经非常成熟的产品来说突破性科技或者说技术革命的出现,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小概率事件,有很高的不确定性。第二个环节上的创新比较简单一点,就是新模式,新组织,新业态。这块可能主要就是围绕着我们现在的最热门的“互联网+”领域展开,就是用互联网去改造传统的烟草制造业,“互联网+”确实对传统行业的改造是非常有效果的,效率是明显提升的,但是我觉得实际上如果互联网在整个行业普及,最后收益率应该也就平摊了,消费者能够得到很多的实惠,但是真正的企业互联网普及以后是不是有更多的机会,我还是有一定的怀疑。共享型经济已经被证明有着无限的拓展空间且在某些领域开始显现出它的巨大优势,它将有力的提高现有存量资产的利用效率和降低成本,但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阻止新的设备购买和投资开支,要素效率会提高,但总量上升可能停滞,世界会变得更环保,节俭和有限,但外延经济增长可能持续低速。我们强调就是希望通过互联网+能够从新的供给里面能够带动更多的新的需求,这样他的价值才会更大。全国现有的烟机设备已经完全能够5000万箱乃至更多产量的需求,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许多卷烟生产点甚至全年有接近三分之一或者更多的时间处于停机维修保养状态,所以这些烟机设备间看来是完全存在也完全有能力调配处理国家局下发的计划的可能性。最后是新的制度,这个名义下可以做的事情非常的多,包括简政放权、优化流程、标准化改革等,总体而言,它都会使得我们去结合生产要素,例如劳动力和资本的成本有明显的下降,会使得的不仅是生产函数中的有效要素供给会上升,全要素生产率更会变得更大,整个烟草行业也变的更具弹性和可持续性,这几个方面就会形成新的供给的主要内容。新常态就意味着我们对行业的增速有比较大的容忍度,但是整个改革的目的当然不仅仅是勉力维持住既有的业绩,而是要为以后数十年的未来奠定好健康发展的基础。
修复旧模式的当然性和冲动性
贪婪和恐惧是人的本性,也是最大的弱点,这也同时体现于经济现象之中。当行业处于高速上升过程的时候,所有中烟企业都只想一件事情就是怎样去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