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在线视点 > 就事论事 > 正文

企业文化的“向后看”现象研究

2015年05月28日 来源:烟草在线专稿 作者:青禾
A+ A

  烟草在线专稿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曾说:中国文化是一种向后看的文化。而由于中国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中国做企业文化大多不能脱离中国文化这一根基,企业组织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是要充分去尊重中国文化的规律,包括中国文化显著的特征及丰富的内涵。毕竟,充满生生不息生命力的企业文化,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口号和标语,也不是企业组织内部广大员工身上的职业装和嘴上的“辉煌业绩”,真实的企业文化应当是企业组织内部广大员工的精神状态以及对待工作的态度、做事的风格,还有员工之间、员工和企业客户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

  对于员工而言,精神面貌、工作态度、做事风格、沟通交流方式,等等,不是仅仅受到企业组织的文化影响就直接做出的表现,很多时候,是员工自身在认知企业组织的文化过程中,基于其自身长期生活、成长经历所养成的文化气质而做出的总体反应。所谓的员工认知、践行企业文化更深层次的是员工自身的生活成长经历所积淀的文化素养,决定了员工自身对企业组织所倡导的文化价值理念的接受程度、了解程度从而形成的对企业组织文化氛围的融入程度。很多时候,员工对于企业组织的文化认知、践行与整体融入,不是仅仅依靠企业组织一味地宣贯、教育、引导,就能实现预期目标的,企业文化的宣贯践行要取得显著成效,还是需要企业组织内部广大员工自身一定的文化素养作为基础和根基、保障的。

  而中国文化中的一些文化特质、文化内涵及外在表现,事实上是大多数中国人身上所具备的文化共性特质,即是在现实生活中已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绝大多数人的文化特质。对于这种共性的传统文化特质和表现,是长在“骨子里”的、融在“血液中的”,可谓“根深蒂固”,往往很难去改变。对此,对于企业组织而言,在不触及企业组织核心文化价值、不违背企业组织整体战略发展方向的情况下,尊重共性文化特质所表现出的精神面貌、工作态度、行事风格和沟通方式,往往是较为明智的选择。毕竟,这种因国别、地域、成长环境而养成的文化特质,并不像企业组织内部自身生长形成的文化特质,其往往带有所在社会、地域的共性,即其不仅是企业组织内部广大员工所广泛认可、并实实在在存在着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同时在与企业组织相关的客户及社会大众等与企业组织自身发展有相对密切关系的群体中,也是广泛存在的,往往是当地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体现。而企业组织的生存发展显然离不开对当地社会的融入,离不开对当地社会文化的融入,尤其是企业组织可以基于企业组织这一集体所赋予的权限,对员工工作中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进行充分的“改造”、提升,但对于企业组织的客户以及相关的社会大众,企业组织显然无法有效地实现所谓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的“改造”。

  显然,即使企业组织仅对内部广大员工的这种共性文化特质的改造,也是较为困难的。这也是为什么跨国收购、合并、重组案例中,在注重业务、财务、人力资源融合的同时,亦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融合并往往在实际推进的过程中必须突出地去认真、严肃对待的原因所在。既因为文化融合很重要,也因为文化融合有点困难。换言之,对于企业组织的管理而言,如果说是企业管理是一种驾驭变化的智慧,那么,其中的“变化”也包含了“人”固有的思维观念、行事风格、工作态度、沟通方式等方面的改变,而驾驭“人”的思维观念、行事风格、工作态度、沟通方式等的改变,则更加考验管理者的智慧与魄力。

  同时,企业组织的文化与内部广大员工相对共性、相对集中的文化特质、行事风格等是密切相关的。正所谓企业文化要从员工中来,又到员工中去,企业员工始终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企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充分地调动起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即要让广大员工充分地参与到企业组织的文化建设中来,充分发挥企业组织内部广大员工的智慧。因此,企业组织只有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始终把目光聚焦于员工群体,提炼、创新、塑造出的企业文化才能更加具备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也才具备持久的宣贯践行动力和执行力。这也是企业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基本原则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企业文化只有更好地尊重来自人性的基本需求,更加突出“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也才能更加充分地凸显出来,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也才能更加有所保障。

  概言之,中国文化很多时候是从对“人”这一要素的实质性影响,而间接地影响了企业组织的文化塑造、文化形成与文化宣贯。因此,探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推进,不能脱离中国文化这一传统,而是要结合中国文化的特质、文化内涵及外在表现,密切关注企业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联性,主动地去深入研究中国文化的一些特质,从而更好地塑造与宣贯好企业组织自身的文化。

  因此,回到开头钱穆先生所谈及的论断:“中国文化是一种向后看的文化”,也可以据此判断,企业文化也大多是一种向后看的企业文化,或者至少大多数的企业文化都具有“向后看”的心理冲动与行为表现。由此,这种企业文化的“向后看”特征,在现实实践中“有意无意”地在企业组织的文化建设实践中形成一种现象,亦是值得研究与探讨的。

  对此,有必要去深究的三个问题是:一是为什么企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向后看”;二是企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向后看”,究竟是看什么;三是企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向后看”,怎么“看”?

  一是企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为什么要“向后看”。企业文化是有“根”的,企业文化亦是有“源”的。而企业文化的“根”在哪里、“源”又在哪里呢?从常识来判断,“根”应当是埋在深处,且能在“企业文化之树”向上生长时,使劲地往下扎根,从而为“企业文化之树”的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水分,如此,“企业文化之树”才能长成参天大树,“企业文化之树”也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而“源”应当是处在高处,如此,才能源源不断地为“企业文化之河”提供绵绵不断的水流,从而保证“企业文化之河”的长年活性,甚至于带来“奔流不息”的磅礴气势。

  而企业文化之所以要“向后看”,在笔者看来,就是因为要通过“向后看”,更好地找到企业文化之“根”、企业文化之“源”,找到企业文化最根源的文化源动力,以此寻求企业文化的生生不息。企业文化建设的境界之一,在于能为企业组织的文化自身找到自在生长的力量源泉,从而确保企业组织自身的文化能具备自我更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能力,是谓“让企业文化行走在路上,向前走”。因此,换言之,企业文化的“向后看”,是为找到企业文化之“根”、企业文化之“源”,从而让企业文化能更好地向前走。概言之,“回头”是为了更好的前行。

  二是企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向后看”看什么。企业文化的“向后看”,是为看企业文化之“根”、企业文化之“源”。但具体而言,企业文化之“根”、企业文化之“源”又是什么呢,这一问题,则是企业组织更为具体的关切。对此,企业组织在推进文化建设中的“向后看”,是要着眼于找准企业文化之“根”、企业文化之“源”,是要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实践的历史发展中、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求优秀文化基因。

  因此,“向后看”一方面,要看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基因,力求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到与企业组织自身未来发展相适应的优秀文化传统。毕竟,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上下延续五千年的积淀与传承,是历经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检验而总结、提炼所形成的,是具有高度成熟的实践认可的。既可谓是“真知灼见”,又饱含“丰富情感”。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体系、墨家的“兼爱”观念,等等,不仅仅在于文化思想理论体系的完善与健全,更在于其所遵循的价值是一种普世认可的情感共鸣,具备良好的群众基础。在企业组织内部广大员工的思想观念中,这样的文化思想,本身既已得到了“根深蒂固”的认可与行为实践,结合企业实际把这样的传统文化充分地引入到企业组织中,无疑是企业组织文化建设的一笔现成的“财富”、“宝藏”。

  另一方面,企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向后看”,是要看企业组织自身生产经营管理的历史积淀。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之中,又流溢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之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始终是企业文化这颗种子生长的广袤、肥沃土壤。企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所积淀形成的优秀文化基因,都会深藏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细节中,深藏于企业组织的“人物”中。因此,在“向后看”看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这片历史积淀时,既要看企业组织的历任领导集体的领导风格、领导魅力及企业组织历史中所涌现出和树立的“先进模范人物”等“人”的要素,也要关注企业组织既往发展过程中的战略规划、推进以及企业组织规章制度、企业组织所生产的产品、所提供的服务等“物”的要素,两者更好地结合,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企业文化的全貌。

  三是企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向后看”,要怎么看。企业组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向后看”,一方面,要注重“传承”。企业文化是承接历史、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的。因此,企业文化的“向后看”是为传承历史的优秀文化基因,要善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优秀历史文化基因的传承作为企业组织文化建设的重点,用历史优秀的文化基因,丰满当前的文化塑造。另一方面,要注重融合。如上所述,企业文化的“向后看”是为更好的“前行”。而更好地“前行”,必然要求企业组织要与时俱进,在注重传承历史的同时,也将时代发展的先进精神融入到企业组织的文化建设中。因此,企业组织在文化的“向后看”中,要把历史传承与现代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