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据新华网报道
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六塘乡大塘村的农民在抢抓农时,发展烟草特色农业产业。
重庆“两翼”地区是重庆烟叶种植的“主阵地”,种烟区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地带,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导致烟农耕作耗时耗力。烤烟种植一直是广大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顶梁柱”,尤其是在较为偏远的“两翼”地区。对此,国家烟草专卖局在投入16亿元开展重庆烟区基础设施建设“烟草惠民工程”的基础上,今年4月再次追加5亿烟区道路建设资金、3亿烟草水源工程项目资金,并大面积开展土地整治,力求最大化地为烟农提供“方便”,助推重庆“两翼”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条条“惠民路” 温暖千万家
来到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正是烟苗移栽的时节,记者看到这里道路通畅,不时有车辆来往,田间地头的小路也是水泥路面,不少农民开着摩托车将烟苗运到自家土地旁进行移栽。石柱县烟草专卖局局长李伟介绍,“以前运烟苗都是靠人工背,从育苗基地到地里路途遥远不说,遇到下雨泥巴路面走起来十分吃力。道路建好了,货车一次就可以运很多烟苗出去,方便又快捷。”
据了解,石柱县畅通道路建设主要规划在“烟叶主产区、烟叶潜力产区”,烟草行业投入资金5400万元,将建设烟区畅通道路180公里,涉及全县12个种烟乡镇,22个行政村,共计26条。
“要想富,先修路。”一直以来,石柱县盘龙村的村民们都梦想着家门口蜿蜒盘旋的山路能变成平整结实的公路,无论是春耕秋收、种烟运烟,还是生活出行,都能够更加方便。盘龙村所在的中益乡有1500亩烟田,多年来,村里的道路坑洼不平、狭窄难行,给村民种烟、出行等都带来了极大不便,也影响了当地烤烟的发展。由于收购站点的整合,当地烟农要将烟交到较远的卧龙收购点,一条“惠民路”应运而生。
“过去种烟基本靠人,运烟基本靠背,十分不方便。”种了十几年烟的盘龙村烟农邹国忠说:“现在‘惠民路’修到我们家门口来了,实现了我们祖祖辈辈的梦想,全村人都拍手叫好!”
道路畅通惠及的不仅是烟农,更是整个乡镇的百姓。在石柱县龙池村大河组,50多岁的鳌孟云两口子住在没通电的山上,偶尔采些野菜下山卖了换取生活用品,老两口平时煤油都舍不得点,只能搜集松油照明。如果单为了这一户人家搭建基站通电到山上,至少需要50万元,自从烟草行业修建了“惠民路”,老两口就可以常常下山,比从前省力得多。
既要保证工程建设的进度,又要防止出现“一年建、二年补、三年丢、四年变成大水沟”的豆腐渣工程,石柱县烟草专卖局与县交委成立了质量监督小组,带着尺子、十字锹、相机等工具到现场测量监管。村民们也常常自发来到施工现场检查,他们说:“这是给我们修的路,肯定要看着好好修!”
一条条“惠民路”绕着烟区盘旋而上,当地居民自发为它们命名为“二环路、三环路”。每当有人问路的时候,村民们总是大手一挥:“顺着三环路上去,就在山顶上!”
土地整治助烟农减工降本
烤烟种植一般在海拔1000米以上区域,山地陡峭不平且常常夹有页岩和砂岩,成层现象明显,导致许多烟农无法进行机械化操作。每到种烟时节,烟农们都得雇很多人帮着耕地,平均每人每天要100来元工钱,还得管饭,种植面积较大的烟农每年算下来至少要几千元的用工开支。为了方便烟农耕作,提高土壤质量,“烟草惠民工程”投入资金为农民进行大面积土地整治。
在彭水县润溪基地单元,记者看到,昔日的乱石坡已被成片的平整土地替代,形成了“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管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格局。
彭水县种植烤烟23年的烟农秦忠睦告诉记者,他今年种了60亩烤烟,土地整治后全是采用微耕机提梗机等进行机械化耕作,自己和妻子两人就种完了。问及土地整治有没有坏处,他说,“翻土时下面的很多石头都被挖起来了,碰到石头要弯下腰拣出来,但也就最初这一两年,以后就方便了。”
烤烟是彭水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去年全县收购优化结构后烟叶35.04万担,占重庆全市烟叶收购量的五分之一以上。烤烟种植要求土壤结构良好、砂粘适中,彭水县近年某些地块土壤酸化,烤烟根茎病害严重,部分地块作物大片死亡。对此,彭水县烟草分公司专门租了200多亩地进行试验,聘请了西南大学、重庆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知名院校的专家组成研究小组,力求找到病因并解决问题。
据了解,重庆“烟草惠民工程”计划实施土地整治32500亩,现已完工23399亩,并配套2589台农机具,全面推进烤烟生产全程机械化。
基础设施建设为烟农铺就致富路
此外,标准化育苗基地建设为烟农规模化烟叶种植带来了可能性。记者在彭水润溪基地白果村一个育苗基地内看到,大棚内控温设施一应俱全,专业技术员不时的巡回检查,确保育苗的顺利培育。基地负责人介绍,育苗的全过程都有标准化、专业化操作流程,能确保烟农拿到好的烟苗,降低成本,保证收益。
而烤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也为烟农减工降本提供了便利。过去,提到种烟,彭水县资深烟农王茂只有一个字“累”,育苗、移栽、田间管理,再加上烘烤、分级,一亩地每年平均用工40人。如今,烟草行业为烟农提供专业标准化育苗、专业烘烤,还给他们配备了技术人员,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其中仅专业化烘烤就能为老王节约三分之一的用工,大大降低了成本。
“有时农民种了烤烟,在烘烤时一个不小心烤青、烤黑、烤红,几个月的辛苦就白费了。现在,专业人员在大棚培育烟苗,烟农只用移栽到地里就行,收获之后,烟叶编好杆送进‘傻瓜式烤房’,通过自控设备把温度湿度设置好,就再也不用担心其他事情。”彭水县六塘乡乡长谭友奇介绍说。
石柱县烟农付本北告诉记者,自己84年开始种烤烟,以前年收入最多就几千元,当地大部分农民都选择了种玉米。他去年种了50亩烤烟,毛利就将近20万,在当地居民中算是“高收入者”了。“种烟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日子渐渐富起来了,现在许多人都想来种烟。我们五兄弟,我付本北,哥哥付本东、付本南、付本西,弟弟付本中,全都是烟农。”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