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要闻 > 正文

向新而行 国家烟草专卖局帮扶“两县一区”脱贫工作综述

2020年07月06日 来源:《东方烟草报》 作者:
A+ A

湖北竹山擂鼓镇烟田。陈斌摄

  脱贫攻坚战,啃的都是“硬骨头”。

  地处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心地带的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竹山县,全国最大的异地单体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都曾是脱贫攻坚战中的“硬骨头”。

  哪里有“硬骨头”,哪里就有担当者。国家烟草专卖局自2002年开始就定点帮扶竹溪县;2013年,开始定点帮扶竹山县;2015年,开始定点帮扶红寺堡区。

  今年,这些“硬骨头”终于啃了下来。3月4日,红寺堡区退出贫困县序列;4月13日,竹溪县、竹山县退出贫困县序列。“两县一区”摘掉贫困帽,走上了同步小康的阳关大道,迎来了发展的新起点。

  这个新起点,代表着国家局扶贫一个阶段的结束,也代表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初心筑“梦”

  秦巴山区,峰峦叠嶂,群山毗连,河流源远流长。山与水,绘就了当地的美景,却也给当地百姓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红寺堡区,自古就是多民族融合聚居地,成为一个因扶贫而生的现代行政区划,承载着由宁夏南部贫困山区搬迁而来的23万余群众的发展梦想。

  面对贫困群众的殷殷期盼,国家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履行社会责任,自觉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找准定位,积极发挥行业体制机制优势,向“两县一区”派出挂职干部、投入帮扶资金、引进扶贫资金、发展多元增收产业,承担起助力“两县一区”脱贫攻坚的重担。

  传承,是国家局定点帮扶“两县一区”让人印象最深的特点。

  从时间上来看,帮扶竹溪县时间最长,达18年;帮扶红寺堡区时间最短,但也已经有5年之久。而如果从1992年开始帮扶十堰市算起,国家局耕耘秦巴山区更是已经长达28年之久。

  国家局历任主要领导在任期间都多次深入定点帮扶地区,为贫困地区脱贫出谋划策、倾注心血。

  2018年10月23日至24日,国家局局长张建民到任仅3个月,就来到竹山县和竹溪县调研,充分了解国烟扶贫十堰的历史,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2019年10月26日,时隔一年,张建民再次到“两县”调研,对扶贫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为扶贫干部加油鼓劲。

  2019年11月6日至7日,张建民到红寺堡区调研国烟扶贫工作,提出要持续加大关注和支持力度,巩固深化定点帮扶工作成果,高质量打赢国烟扶贫红寺堡区脱贫攻坚战。

  在国家局主要领导的支持下,为确保国烟扶贫措施落地,国家局先后派出21名扶贫干部到“两县一区”挂职,与当地干部群众心手相连、协同发力。

  为民服务的真心,在扶贫干部中持续传承,一任接一任,一棒传一棒。

  他们不断优化扶贫思路,不仅带去了帮扶资金,更倾力发展富民产业,督促每一个扶贫项目扎实落地。

  他们的足迹遍布“两县一区”的角角落落,他们遍访贫困群众,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

  他们格外关注未脱贫户、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户,及时掌握其生活状况,重点给予帮扶,因户施策,逐步建立健全脱贫巩固长效机制。

  每一任挂职扶贫干部留给后继者的,除了坚实的工作基础,还有那颗为民服务的真心。这颗真心,一直闪耀在国烟扶贫的道路上,点亮了“两县一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梦想。

  匠心立“业”

  忙碌,已经成为“两县一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常态。

  竹山县柳林乡民主村的贫困户杨开毕每天围着自己的蜂箱转,依据技术人员传授的养蜂技巧,精心管理这群助他脱贫的蜜蜂。

  竹溪县兵营镇登高村贫困户戴德运最喜欢下菜地,看着蔬菜一天天长大,他打心眼里欢喜。

  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一村贫困户陈永发是一个快乐的“牛倌”。去年,他通过在园区养殖肉牛,外加帮工,全家成功跨过“贫困线”。

  贫有百种,困有千样。对于贫困山区而言,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国家局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帮扶的根本措施,坚持产业进村、扶持到户,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发展什么样的产业,由各地实际情况说了算,由市场需求说了算。每一种产业的选择,都耗费了扶贫干部大量的心血,他们以匠心打造新产业,致力于实现持续发展。

  国家局驻竹山县扶贫工作队积极引导发展中华小蜜蜂养殖产业,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进行对接,邀请国内顶尖的蜜蜂专家到竹山对养蜂状况、蜜源情况、蜂农队伍等进行详细调查,确认了产业潜力,在擂鼓镇建起“蜂之谷”“金叶情甜蜜工厂”,打造“繁蜂—养蜂—取蜜—收购—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扶贫示范基地,并着力开展“崔家蜜”品牌建设,推动竹山县中华小蜜蜂养殖产业实现品牌自主化。为了养蜂产业长远健康发展,工作队协助竹山县出台了养蜂产业发展政策、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以系统化建设思维谋划技术体系和经营体系,打造产供销一体化的中华小蜜蜂养殖产业。

  在竹溪县,国家局驻竹溪县扶贫工作队扶持了10个扶贫车间,帮助贫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可持续增收脱贫。建设洛河国烟扶贫综合示范区,着力培育茶叶、烟叶、食用菌等无公害有机农产业,突出地域特色,做大做强产业品牌。

  在红寺堡区,国家局从红寺堡的肉牛、滩羊等农畜养殖优势产业入手,投资1500多万元建成中烟飞地肉牛养殖示范园区。通过“政府提供场地、中烟提供资金、银行提供贷款、企业托管养殖、农户按季分红”的运作模式,加入养殖园的贫困户不仅获得了稳定收入,还能学到专业的肉牛养殖技术。

  在布局新产业的同时,国家局开展消费扶贫,积极搭建广泛的产销衔接平台,充分发挥行业在流通领域和直营店方面的优势,在农产品经营方式、渠道拓展、品牌建设、信息化服务等方面创新理念,为定点扶贫地区农产品走出山门、走向市场贡献力量。

  国家局探索建立“政策引导、市场主导、产销对接、互惠互利”的行业定向产销对接机制,为定点扶贫地区农特产品打通食堂工会采购、员工个人购买等销售渠道,2018年和2019年先后两次举办农产品产销衔接会议。

  在稳定销售通路后,国家局推动订单生产,积极促成直供基地建设,把产销对接打造成品牌化市场化运作的升级版,提升贫困地区农特产品市场竞争力,建立定点帮扶长效机制。

  业兴百家旺。在国烟扶贫大产业的引领下,“两县一区”贫困群众激发起前所未有的创业激情与活力,在脱贫致富的大道上越走越快,越走越稳。

  恒心扶“智”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5月6日,沉寂了4个月的竹溪一中重新热闹起来。这一天,竹溪县1600多名高三学子顺利返校复学。

  校园里的朗朗读书声,传递着未来的希望。

  为了让“两县一区”的每一名学生都有书读,定点帮扶以来,国家局以一颗恒心,持续开展教育投入。

  自2006年开始,国家局先后投入帮扶资金671万元,用于竹溪一中新校区建设,建成了这所全市一流的现代化高中。自2008年开始,国家局依托中国扶贫基金会,每年投入10万元,在该校成立“新长城自强班”,每年资助50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

  在竹溪二中,国家局投资100万元,为师生修建运动场,建起宽敞明亮、干净整洁的餐厅,1500多名学生露天就餐成为历史。

  在竹山县,国家局扶贫干部对中小学教育帮扶项目一管到底,缺教学楼的,帮建;缺操场的,帮修;缺器材的,帮添;缺图书的,帮买。

  在红寺堡区,国家局对建档立卡户家庭的中职、高职、本科学生实施全覆盖资助,保障贫困学生就学,实现贫困学子不因贫失学。

  针对教育扶贫中偏远山村教师缺乏的老大难问题,在竹溪县,国家局创新方式,让北京和本县优秀教师通过网络直播,为偏远农村教学点提供线上线下“双师教育”,解决当地师资不足、课程开不全、优秀资源匮乏等问题,全县7000多名学生直接受益,其中贫困家庭学子3000余人。

  除了孩子,国家局在扶智上同样关注贫困户,通过从文化水平、知识素养、智慧能力等方面帮助贫困户,提升贫困户的脱贫能力,增强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

  为帮助贫困户掌握养蜂技术,驻竹山县扶贫工作队协助农科院蜜蜂研究所建立三级培训机制,首先在全县遴选出具有较强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职业养蜂人,由蜜蜂研究所的专家对他们进行集中培训,然后再由他们走村入户指导培训村中重点养蜂户,重点养蜂户负责带动指导周边的普通养蜂户。

  在红寺堡区,国家局不仅帮建养殖场,还主办肉牛养殖先进技术培训班,邀请专家解答养殖户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两县一区”虽已实现脱贫摘帽,但国家局的帮扶并未停止。在新起点上,国家局将继续与“两县一区”携手,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前进。

国家局定点帮扶工作

热文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