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寻常之见,文化的起源之一
寻常之见,黄鹤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或问江南有几座名楼?恐怕未必人人能回答上来,但这不妨碍黄鹤楼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又问黄鹤楼有几层高?估计也没几个能答对的,但也不妨碍黄鹤楼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这是因为,决定黄鹤楼成为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不是江南有几座名楼,也不是黄鹤楼有好多层。
寻常之见,黄鹤楼与诗有关。因为人人都会背“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还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从红色年代走来的人士,看见黄鹤楼时,估计也会自然而然地吟出“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寻常之见,可不寻常。没有这些寻常之见,黄鹤楼只能留在纸上。有了这些寻常之见,黄鹤楼就被记住了,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胜,到武汉要看黄鹤楼,成为全世界游客的共识。由此可见,黄鹤楼作为一大名胜,一种旅游文化,寻常之见对它的传播作用有多大。
品牌选择文化,还是文化选择品牌
品牌选择文化,还是文化选择品牌,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或许可以看两个相似的例子。
近来颇为流行的一个文化现象,是每座城市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城市精神。北京作为首都,率先发布“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紧接着全国10多个省、市、自治区及40余个地级市相继发布自己的城市精神。这些“精神”无不经过群众投票、热烈讨论、精心提炼,最终一锤定音、广为宣传。毫无疑问,城市精神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化追求,甚至被视作一座城市的灵魂。
近来还颇为流行一部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它用镜头观察中国各地的饮食文化,向全国吃货们介绍各地最具特色的饮食,如东北的炖肉、兰州的拉面、陕西的泡馍……这些风格各异、特色独具的饮食文化,无不与当地气候、地理及人文环境相关,成为全国各省地域文化的有力代表。
这两个例子,一个讲“城市精神”,一个讲“饮食文化”(“地域文化”的一个方面),究竟有何不同?可以看到,城市精神是一个主动选择的过程,或者说是“城市”选择了“精神”,它经过了征集、讨论、提炼、宣传,最终得以形成所谓的“城市精神”。而“饮食文化”是一个被动选择的过程,经过了土壤、气候、民族习惯等各方面的考验,因此是“文化”选择了“饮食”,最终形成当地独特的饮食文化。
从认知和接受的角度来看,虽然前者也经过了一系列的讨论和提炼,拥有足够的支撑,但是后者似乎更容易被人们理解、认可和接受。在“城市精神”与“地域文化”的PK中,估计还没开始“城市精神”就输了。
回到“品牌选择文化,还是文化选择品牌”这个话题,我们可以看到,前者更多地与“城市精神”的形成类似,而后者更多地与“地域文化”的形成类似。“品牌选择文化”带有某种有意识的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而“文化选择品牌”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完成需要品牌持有者足够的耐心。然而中国的企业大多短命,因此“文化选择品牌”似乎更像一种空想,恐怕等文化选择了品牌,品牌早已经不存在了。
做品牌,与其打造一种文化,不如成为一种文化
是的,做品牌,与其打造一种文化,不如成为一种文化。打造的文化需要想尽办法让别人接受,成为一种文化则能渗透人心。人心的力量是无穷的,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决定了品牌的生死存亡。
成为一种文化,可能来自企业的非常规行为。如被人屡屡称道的85年海尔“砸冰箱”事件。1985年的一天,青岛海尔总厂张瑞敏厂长的一位朋友要买一台冰箱,结果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最后勉强拉走一台。朋友走后,张瑞敏派人把库房里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检查了一遍,发现共有76台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张瑞敏把职工们叫到车间,问大家怎么办?多数人提出,这些冰箱虽有缺陷,也不影响使用,便宜点儿处理给职工算了。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800多元,相当于一名职工两年的收入。张瑞敏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他宣布,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谁干的谁来砸,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了第一锤!很多职工砸冰箱时流下了眼泪。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张瑞敏发动和主持了一个又一个会议,讨论的主题非常集中:“如何从我做起,提高产品质量”,三年以后,海尔人捧回了我国冰箱行业的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砸冰箱”事件之后,在海尔的品牌文化中,肯定多了一个名叫“质量”的关键词,这个词不是海尔领导拍脑袋想出来的,也不是投票、讨论、提炼、宣传出来的,而是被这家企业生生“砸”出来的。
成为一种文化,可能来自品牌持有者(企业家)的个人魅力,或者叫企业家精神。它更多发生在品牌发展的初期及中期。那些为客户所熟悉,为一般消费者所认可,并被广大人民群众疯狂追逐膜拜的明星企业家们,如和记黄埔总裁李嘉诚、阿哈里巴巴总裁马云、百度创始人李彦宏等,他们经历了太多创业的艰辛,依然充满理想与激情地带领自己的品牌从无到有、绝处逢生,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魅力,或叫“企业家精神”的东西,已经成为品牌的一部分,成为品牌文化的重要来源。
成为一种文化,可能是一种理想信念,一种精神追求。这种理想信念、精神追求,赋予了产品精神的附加值,或文化的附加值,让它得以从众多同质化产品中区别开来。典型的案例就是红金龙集团的“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作为一种理想信念,红金龙集团这句品牌文化口号已被广为传播,几乎家喻户晓。与之相随的,是广大客户及消费者对其产品的高度认知及认可。
成为一种文化,将更多来自消费体验。冰箱只能砸一次,砸完之后再出问题,恐怕砸的就不只是冰箱,而是“牌子”了。而企业家精神如何在高层更新换代之后延续下去,更是各大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要属苹果公司乔布斯的去世。人们开始担心,乔布斯去世之后,苹果是否会变得平庸?乔布斯在的时候,人们讨论的是苹果为什么这样红;乔布斯不在了,人们纷纷讨论苹果还能红多久。而把理想信念作为品牌文化虽然容易,在此过程中要被广泛认可及传播,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唯一具有较大稳定性的,是顾客对品牌的消费体验。这种消费体验,直接决定了顾客是否继续忠实于这个品牌。这种消费体验,已经超出了“使用价值”这一范畴,更多地体现在与品牌相关的各个方面。当某一品牌在某公益活动中被消费者注意到并表示了好感,那么同样构成了消费者对品牌的消费体验,而不仅仅局限于使用这一品牌所规定的产品。可以说,消费体验是消费者与品牌之间关系的总和。如何细分这些关系,如何维护这些关系,如何提升这些关系,并将其稳定下来,形成一种文化,作用于消费者的心理认知,将是品牌持有者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如果做品牌仅仅是打造一种文化,那么谁都可以做品牌;只有让品牌成为一种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被消费者认知、认可、消费、推荐,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一个好品牌。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