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频道 > 散文随笔 > 正文

“中华”品牌形象的时代变革

2015年11月11日 来源:上海烟业 作者:唐为昌
A+ A

  烟草在线据上海烟业编辑整理  从第一支“中华”过滤嘴卷烟诞生到混合型“金中华”、“中华航空烟”的问世;从“中华”烟标印刷上的手工揩金到机械化筛金、烫金到透明黄叠印仿金;从五角星华表图案的手工勾画到天安门城楼、华表图案的实景拍摄制作,六十多年来,“中华”品牌总是追随时代的变化脚步,在中国、在世界,在所有华人的地方塑造并展示它的完美形象。它的那一抹“中华红”已深深印在所有国人及消费者的脑海中......

1

  上世纪20年代,由绉丝纸制成的卷烟过滤嘴首次在欧洲卷烟市场出现。之后到50年代初,随着醋酸纤维的开发,过滤嘴卷烟逐渐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并在世界各地市场上得到推广。由于过滤嘴能够过滤掉抽烟时的烟雾成分,故消费者对烟雾较少的卷烟产品兴趣倍增。上世纪50年代,随着世界反吸烟浪潮的助推,许多国家的过滤嘴卷烟市场份额迅速达到了90%到95%。

  “中华”牌卷烟最初生产的是二十支软包光嘴烟。1954年,香港德信行和澳门信中行率先代理经营 “中华”烟的海外出口业务后,深受海外华侨和华人的喜爱。为了让“国烟”更好地走向世界,顺应世界烟草发展的潮流,在一次政协会议上,几位侨胞代表联名提案 :希望能发展中国的过滤嘴烟。此提案被采纳后,上海卷烟二厂(上海卷烟厂前身)再次接受了试制中国第一个过滤嘴卷烟品牌——“中华”过滤嘴烟的任务。

  “其实,我们早就很想生产过滤嘴卷烟。因为过滤嘴卷烟一是较有利于减害降焦,是一种发展趋势;二是看起来比较高档,在当时颇受消费者关注。”原上海卷烟厂退休干部邱百川老人每逢说起那段历史,总是记忆犹新。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上海卷烟二厂曾尝试过用硬纸板制作卷烟过滤嘴,但那种土办法制作的过滤嘴烟不仅外观上不好看,而且抽起来漏风,对减轻吸烟危害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因而仅仅维持了几个月就放弃了。邱百川说 :“那时国内的卷烟生产企业一无过滤嘴卷烟生产设备,二无相关的工艺、技术资料,只能望洋兴叹。”

  情怀犹在,责任难辞。尽管有过失败的苦闷,但中国卷烟工业的先驱们却始终没有放弃对过滤嘴卷烟生产的探求。在对外引进德国进口卷烟设备尚无先例的情况下,1959年,香港南洋烟草公司辗转从当时的联邦德国虹霓公司购进一台过滤嘴接装机,转赠给上海卷烟二厂,使上海烟草人实现生产中国过滤嘴卷烟之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虽然有了过滤嘴接装机设备,但因不懂技术,如何消化新设备的新技术并将它与原有的生产流水线衔接起来成了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邱百川回忆说,“当时仅有的一份资料就是设备说明书。为了‘消化’这份设备说明书,厂里利用所有的技术资源,并集聚所有的技术力量,硬是凭着一股‘争口气’的韧劲,通过对说明书的反复研究、模拟试验,终于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德国虹霓公司的过滤嘴接装机设备调试成功。”

  当过滤嘴接装机正式投入运行的那一天,上海卷烟二厂就像过节一样,分外热闹。当大家看到中国人自己生产的一支支“中华”过滤嘴卷烟在生产线上欢腾雀跃时,许多工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上海卷烟二厂也由此成为当时国内第一家具有独立生产过滤嘴卷烟能力的卷烟企业。

  1959年,中国第一个过滤嘴卷烟品牌——“中华”过滤嘴烟试制成功并问世后,再次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赏。当首批“中华”过滤嘴烟送到各国驻中国使馆时,许多老外翘起大拇指,连声称赞:“OK,了不起!” “中华”过滤嘴烟首次在香港面世后,海外华人也是奔走相告,踊跃购买。

  尽管过滤嘴卷烟代表了世界烟草发展的一种趋势和方向,但刚开始在上海生产时产量很少,而且上市后也并非一帆风顺。原上海烟草公司管理干部沈景柏回忆:“当时由于受技术和原料所限,滤棒都是由上海市土产公司通过日籍代理商从日本直接进口的,所以滤嘴烟生产产量很低 ;另一方面,一些老烟民习惯了没有过滤嘴的卷烟,一开始对滤嘴烟不是很适应。记得滤嘴烟刚上市时,不少烟民会在抽烟之前把过滤嘴掐掉。”

  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过滤嘴卷烟才慢慢被中国消费者所接受。1968 年,上海卷烟厂开始批量生产过滤嘴卷烟,年产量 3686 箱,占全年卷烟总产量的0.4%。1969年,我国自行制造的第一台 YJ21型过滤嘴接装机试制成功,填补了国内接装机生产的空白。1971年,上海卷烟厂按照无锡化工研究所提供的滤嘴材料新工艺进行湿纺工艺试验。在该工艺研发成功后,于 1972年投资35万元建成年产100吨的卷烟滤棒车间,使过滤嘴卷烟开始走上全面发展的道路。

2

  六十多年来,在保持“中华”品质和风格的基础上,上海烟草人顺应时代变革和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地将技术进步的成果应用于“中华”烟的生产。自1959年拉开中国过滤嘴卷烟生产序幕、成功推出“中华”滤嘴烟后,1967年起,上海卷烟厂又开始生产81毫米的滤嘴烟,并从1985年起将滤嘴烟的长度统一到84毫米。上世纪70年代末 , 由于受云南上等烟叶供应影响,“中华”品牌又曾面临一次由内到外的蜕变。

  1979年2月,计划用于“中华”烟生产的主要原料云南“中黄一级”烟叶突然断档,致使上海卷烟厂“中华”烟生产被迫停产。遇此突发情况,3月,上海卷烟厂的上级单位上海市食品工业公司联合上海市糖业烟酒公司,一起向上海市轻工业局和上海市商业二局紧急汇报“中华”烟生产所面临的困难情况。汇报中,市食品工业公司和市糖业烟酒公司领导再三强调:“目前“中华”牌卷烟仍主要用于国务招待和供应外宾需要,如长期停产,供应断档,将有损于国家声誉。”

  之后,上海卷烟厂积极采取措施,一方面紧急派人去云南,力争调入“中黄一级”烟叶满足生产需要;另一方面对已有库存中的进口烟叶进行试样试验,看看能否有替代烟叶能满足“中华”生产的急需。

  与此同时,市食品工业公司和市糖业烟酒公司还派专人共同赴京,向轻工业部和商业部领导汇报情况,以争取获得支持。对上海卷烟厂利用库存进口烟叶进行试验的情况,轻工业部专门作出批示:“‘中华烟’的用料必须保证质量,保持烤烟型风格。同时,可考虑适应外宾口味,适当使用一部分进口烟叶,增加一个混合型的‘中华烟’”。

  根据上述批示精神,上海卷烟厂迅速召集有关技术人员成立专题研发小组,进行“中华”配方调整和混合型“中华”烟的开发研究。经过连续五次的试样研究,研发人员最终选中了1号样烟和5号样烟供专家鉴定评审。其中,1号样烟的配方使用进口加拿大烟叶20%,国产上等烤烟55%,白肋烟和香料烟25%;5号样烟的配方则使用进口美国烟叶10%,印度烟叶5%,国产上等烤烟85%。专家们通过评吸鉴定后一致认为,1号样烟的配方特点是香气充足,入喉醇和,与国外混合型卷烟口味更接近。而5号样烟配方在颜色、光泽与香气等方面均达到部颁标准,其口感质量与“中华”烟的老配方接近,并略有提高。

  1979年3月23 日,市食品工业公司和市糖业烟酒公司再次联袂派人持样烟和配方单专程赴京向轻工业部、商业部、供销合作总社汇报“中华”配方调整及混合型“中华”烟的试制情况。在轻工业部食品局、商业部糖业烟酒蔬菜局、供销合作总社棉烟麻局领导和专家对送达的样烟和配方单进行品吸、审议后,轻工业部食品局当即批复 :1、批准按烤烟型5号配方生产“中华”烟,当年产量安排5000 箱。2、批准按混合型1号配方试生产“金中华”烟 ( 商标图案另行设计 ) 并做出样品,在春交会上征求意见。当年产量先定500箱,如有能力,可多生产一些。供销合作总社棉烟麻局给出的意见是 :1、混合型“中华”烟可以多生产。2、分配给上海的上等烤烟,凡能够生产“中华”烟的烟叶都必须经过挑选,挑选后余下的部分可用于生产其它甲级卷烟。对轻工业部食品局、供销合作总社棉烟麻局所作的批示和给予的意见,商业部糖业烟酒蔬菜局表示完全赞同。

  在中央三个部委的共同关心和直接指导下,1979年4月,“中华”烟按照5号配方恢复生产,及时满足了当年中央和上海特供分配数额的需要。同时,混合型“金中华”烟的商标设计也在轻工业部食品局的具体指导下,抓紧完成了商标定稿,制版印刷等工艺流程,并于当年5月投入试生产。云南上等烟叶供应的突然断档促使上海烟草人背水一战,最终使坏事变好事,不仅使“中华”生产转危为安,而且还催生了混合型“金中华”的诞生。

  在此次“中华”烟的配方调整及混合型“金中华”的试制开发过程中,从中央部委到地方有关领导,他们对“中华”烟生产和供应所给予的关心和支持着实令人敬佩。正如一些品牌专家所言 :为区区一个卷烟品牌动用如此大范围的行政资源,唯有国烟——“中华”牌卷烟才能享有如此尊贵的优厚待遇。

3

  “中华”品牌的形象变革不仅反映在其内在品质和滤嘴的长短、粗细变化上,而且还体现在其顺应时代的包装变化上。一张“中华”烟标、一抹“中华红”,遁着“中华”成长的脚步不断凸显视觉张力,并随着岁月的磨砺,日益彰显民族品牌的自信和品牌形象的豪情。

  众所周知,最初的“中华”烟标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中华”品牌的创牌。首版中华烟标系铜版纸胶印印刷,采用手工揩金表现天安门城楼的金色瑰丽与宏伟。虽然,首版“中华”烟标外观简洁质朴,手工勾画图文的痕迹较明显,但品牌高贵的品质和丰富的内涵却彰显着品牌强劲的活力,具有特殊年代所赋予的质感。这样的版式和印刷工艺与当时的印刷技术、设备和国内当时的生产水平、消费水平的局限有关。

  1952年9月,“中华

热文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