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据中国烟草博物馆编辑整理 雍正、乾隆时期,广东的烟丝业得以发展。清朝末年,烟丝已经普及,最高年产量达1万多吨。当时,广东的江门(属新会管辖)、三水(西南)、佛山一带,大小烟丝店、铺有100多家,其中朱广兰、朱有兰、广恒、罗奇生几家烟丝店铺驰名海外,远销南洋各地和美国旧金山。因为要了解一位广州文化名人的生平,我无意中发现了一段朱广兰熟烟销南洋的历史细节。
清末光绪年间,广州的商业繁盛,门类繁多,有七十二行之多。其中有烟行、也有烟丝行(《广州消费文化与社会变迁1800-1911》蒋建国,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烟丝即经过加工烤焙的熟烟,在近代广东农村和城市贫民中被广泛吸用。由于这种烟的吸食方法是用“玉扣纸”手卷成喇叭筒形,所以又称“大头熟”。
清末民初,广州的资深烟民谈到“朱广兰”,无人不知,它是广州城内桨栏街一家老字号的熟烟商行。据这家商行的后人回忆,其实"朱广兰"并非创办人的姓名,只是一家店号的名称。该号开设于前清道光末年,始创者为广东新会县丹灶乡朱延宾。他出生于乾隆五十年(乙已、1785)。朱延宾年青时,由一位同族带他到广州,给他一些小本钱,便在桨栏街一家空铺子门前摆个摊子,出卖丝绸,裤带,勉强糊口。过了几年,有一个三水西南帮的薯莨布商人来看这空铺,这商人从西南镇收购到一批薯莨布,准备到广州发售,因货到太迟,被批发商压价,他不愿脱手,便决定租下这间空铺,将货趸存,待来年价好抛出。这个人是大行商,不能长驻广州看货,如雇请专人代管,嫌不化算,经过几天的出入议租,便跟在铺前摆卖丝带的朱延宾交谈起来,并透露出自己的意思。后来两人渐渐谈得投机,商人从铺主和邻居口中探悉朱延宾为人老实,便让他进入铺内住宿,白天则仍在铺前摆摊子,并托他代看货物。这样,双方有利,马上成议。该商人离开广州去南洋前,还嘱托朱,如次年旺销季节,薯莨好价,自己未及时赶回,就先代将货抛出。是年他转程到外洋去,次年春夏之间,薯莨果然好价,但未见该客商回来,朱延宾把货物全部脱售,依然白天在铺前摆摊。三年之后,那个客商才回到广州。朱延宾把卖去的货物单据、货款等交还客商;客商便将盈利给了朱几百元,作为报酬。这个客商又建议他租下这间空铺,做点生意,并告诉他:新加坡一带,许多欧美白种人正在从事开发,在当地招集了不少华工;这些华工,抽不起高价的外国香烟,并且喜欢家乡风味的熟烟,而生产熟烟剩下来的烟杆还可以在矿山和郊野薰烧,辟除热带地区的山岚瘴气。他建议朱延宾开设一家熟烟店,答应以后再到南洋时,替朱带一、二批熟烟去推销,打开局面。于是,朱延宾果然租下该铺,开起熟烟店来了。初时规模很小,只找一、两位相熟亲友帮忙,用土法手工切制,简装包烟,随便安上一个店名叫作“朱广兰”,第一间老店便是浆栏街那处狭窄的铺子。
朱广兰开业以后,生意逐渐做开,朱延宾的弟弟也到广州相帮店务。朱弟年轻力壮,决定远涉南洋去扩大熟烟销路。第一次带了一大批到新加坡,获利颇丰。如是往返了三、四次,朱广兰的业务蒸蒸日上,品牌信誉也在;南洋一带叫响了。朱广兰在南洋方面以新加坡为基地,其后逐步深入槟榔屿、悉尼……等处,除推销熟烟等货,还抽出为数相当大的本利,投资经营锡矿、橡胶园,获利可观。
如今时代在进步,熟烟在广东农村仍有市场,而在广州城中已难觅踪影,只有极少数高龄老人还偶尔吸食这种辛辣的“大头熟”,在飘逝的烟雾中寻找当年的岁月情怀。
附图一、二:广东省阳江市出产的熟烟。
(图1)
(图2)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