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一进伏,天气闷热得让人透不过气来,浑身总是汗津津的,丝毫没有食欲。妻子也很愁,不知道该做什么,只能问我想吃啥?想来想去,忽然想到了过水面条,顿时便来了胃口。擀面条妻子是不会的,只能买些现成的切面,放入滚开的水中,用筷子轻轻搅动,待面条煮好后,捞入冷水中。妻又麻利地炸了一碗鸡蛋酱,黄瓜切丝、香菜切段。盛上一盆面条,再倒入鸡蛋酱、黄瓜丝、香菜段,搅拌开,吃一口。哈,凉爽而又滑润的口感,顿时觉得暑气褪去了一半。
我是非常喜欢吃面条的,即便到外地出差,从南到北,无论在哪个城市,吃的主食大多都是面条。就是在家里,一年365天,有三分之二的天数,妻子早上做的也是面条。几根蔬菜,或白菜、或菠菜,与面条一同下锅,放上些食盐、紫菜等调味料,连汤带水的,既省事又可口。但若想起来,最好吃的还是小时候母亲做的面条。
母亲最常做的是打卤面,盛一大盆面粉,一边往面里倒入加一小捏食盐的水一边搅拌,开始是很多大大小小的面疙瘩,再揉到一起。揉好的面团需醒上15分钟左右,待醒好后,还要继续用力揉,据说这样的面条才会更劲道。这一步完成后,就需要用擀面杖把面团擀成1至2毫米厚的薄饼状,然后再撒上一些干面,重叠到一起,用刀切成小条。切完后的面条,拎起一端轻轻一抖,面条上的干面如飘雪般落了下来,很有情境的一个场面。等面条煮好后,倒上事先做好的卤子,能让你温暖一辈子。
刚参加工作时到深圳培训,在北京倒车过程中曾吃过一顿著名的老北京炸酱面,我们一起十多个大小伙子坐在马路边上看着师傅擀面条。擀面条的师傅把揉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用变戏法的速度一会便擀完了,刀法也纯熟,能听到唰唰的切面声。很快下锅、捞面,满满一大盆面条放到我们面前,但转眼功夫便被我们捞完吃完。好吃是不必说的,关键是我们年轻食量大,一人一碗面条也只是打牙祭。于是便继续让擀面条的师傅擀面切面,这样每人反复要了三四次,累得擀面的师傅两鬓流汗,一个劲的说我们太能吃了。我们也不停夸赞师傅的手艺高,面条做得好吃。今天回想起来,都觉得那是胃口大开的一次,心里也会说:年轻真好,吃嘛嘛香。
山西人对于吃面可谓是花样翻新的,如刀削面、拉面、圪培面、推窝窝、 灌肠等,让你有种目不暇接的感觉,尤其是刀削面,更有杂技的味道。在山西一家面馆吃面,大堂中专门空出一块地方给做刀削面表演之用。一个小伙子骑在一个独轮车上,头上顶着一个如俄罗斯大列巴大小的面团,一手扶着,一手用一把自制的刀片纯熟地削着,佩服同时还有些不寒而栗,就怕小伙子一个失神会削到自己的头。因为注意力全在表演上,吃到的面是何滋味都没了印象,可能就是一个酸字,因为山西人吃面醋是第一要素,所以脑袋中首先就会想起来酸。
我是很想吃陕西臊子面的,从“舌尖上的中国”看到陕西人吃臊子面时那个场景,喉结就会不自觉地有吞咽感。据说,臊子面有酸、辣、香、薄、筋、光、煎、稀、汪的特点,但没吃过怎么也想不出它的滋味。只是看着用煸炒后的肥肉丁及豆腐、胡萝卜、蒜苔、土豆、木耳、黄花菜等做成的臊子,就觉得那一定是最经典的美味,耳边也自然会响起“喝几杯西凤酒来此小坐,吃两碗臊子面不虚此行”的楹联。我想,如果有机会到陕西不一定是为看兵马俑,而一定是为吃一碗正宗的陕西岐山臊子面。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