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清末的绳子铺,选自清末英美烟公司出品的香烟画片。
用麻、棕搓成绳索,是上古先民的一大创造。他们用绳索结网捕鱼、缚兽、获取食物。用绳索制缆系舟,拴连固物,在早期生产力的开发中,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从名称定义上讲,用多股棕捻制而成的称为“绳”。两股以上的绳,再进行复捻就成为“索”。两股以上的索,再一次复捻成更粗的则叫“缆”。搓制较细的绳,在旧日普通人家妇孺皆会。那时,乡镇常有走街串巷卖麻坯的小贩,背着大捆的麻和搓好的、粗细不等的麻绳,吆喝兜卖。一般市井妇人不买搓好的麻绳,都会买上几两廉价的麻坯子,挂在屋里的门框上,闲暇时,搓些麻绳备用。如果要用比较粗些的麻绳,一定要到山货店,或是专卖大绳的绳索店中去买。清末英美烟公司出品的烟画《绳子铺》,就描绘了绳匠搓绳的场景。
绳子铺一般都是连家铺,前店后作坊外带住家,院子很大。为的是绳匠摇绳之用。如无大院落,也一定要择一河滩、广场,支开摇绳架摇绳。何谓摇绳呢?摇绳架一般是五个齿钩或七个齿钩。一头固定在墙或树上,另一头的摇架要距之十多米之遥。细长的麻绳分别穿在这几个齿钩上,下手手执一柄探杆在这几组绳子中间来来回回走动,把细绳从一头引回,成双股挂在摇架上。绳匠手把摇把,反反复复地摇,一柄摇把连动着这几个齿钩,摇一下,这几个齿钩一起转动,为麻绳加捻,越捻越紧,最终结成粗粗的大绳。有人统计过,每成大绳一尺,绳匠的摇把得摇动数千次。绳匠一天劳作下来,摇得筋骨疼痛。
此行,也是贫苦业。有《竹枝词》写道:“呖呖碌碌摇绳索,摇得手酸臂膊曲。小绳尚易大绳难,千摇万摇难收束。古言系日须长绳,此绳如何摇得成。乃知有意将人警,系日天绳日易沉。”这是清末民俗画家孙兰荪图册中的一首诗,写出了绳匠们“千摇万摇”、无休无止的艰苦劳作。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