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频道 > 终端 > 正文

王云清:经营生活中我能行

2015年02月10日 来源:烟草在线专稿 作者:佟雨航
A+ A

  烟草在线专稿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参加到零售行业中来,并在在零售行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虽然身患各种残疾,做起事情来困难重重,但他们身残志坚,从不自暴自弃,在多姿多彩的零售行业中,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挥洒着自己辛勤的汗水,展现着自己的精彩人生。

  我身边的零售人王云清,就是这样的一位残疾人零售商户。她虽然自幼患有小儿麻痹症,但是她凭着坚强的意志,历经磨难,付出超乎常人几倍的努力,终于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王云清在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里开拓起了自己的人生,踏在困苦中争取,在风雪中奔波,其中所吃的苦是别人想不到的。但是,所有的苦终究不会白吃,有付出就必会得到回报。王云清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拼搏,不但走出了农村,还在镇上最繁华的地段拥有了自己的“云清超市”,为她的父母和家庭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命运不公,身患残疾

  1969年,王云清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外区的一个偏远乡村。她出生8 个月大时,一次灾难性的高烧,让她永久地落下了小儿麻痹症的病症,一条腿比另一条腿长8 厘米。从那以后,王云清就注定要走上一条艰难的高低不平的“颠簸”人生路。

  身患残疾,让王云清从小到大就遭受着别人异样的目光。但王云清天性活泼开朗,并不自怨自艾,从上小学到上初中,再到上高中,她都能自然地融入到同学当中,开运动会时,她忙前忙后统计运动员的参赛项目,做好后台服务工作;需要文艺演出时,她便承担起指挥和编舞的职责。王云清从没把自己当成“另类”,也从来没有感到过自卑,因此,她交到了很多要好的朋友。高中三年,王云清的学习成绩一向是名列前茅。老师和同学们都说她一定能考上大学。可是,在高考体检时,她被告知不能参加高考,因为在当时的高校是拒绝招收残疾人考生的。十二年的寒窗苦读,王云清付出了比别的同学几倍的辛苦和努力。因为身有残疾,走路比别人慢,为了不迟到,她要比别的同学早走半个小时,每天天麻麻亮就上路了。但到头来却得不到任何结果,为此王云清很苦恼,她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不吃不喝,思考着自己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上街摆摊,摆脱贫穷

  被大学拒之门外,不肯向命运低头的王云清,并没有心灰意冷、意志消沉。她想,虽然自己上不了大学,但依然可以凭借自己智慧的头脑,改变家庭的贫穷的面貌。高中毕业后,19岁的王云清决定不能再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她决定做些小生意贴补家用。她不顾少女的娇羞,毅然走上街头摆小摊,从卖菜、卖西瓜、卖雪糕、卖瓜子等小商品开始,从一天只能赚10元钱起,开始了艰难又艰苦的创业。

  每天,王云清早早地就起床,洗漱、吃过饭后,她就用一辆独轮小车推着要卖的东西来到3 公里的镇上市场,找一块空地摆上摊子叫卖,晚上天擦黑时再推回来。就这样,无论酷暑,还是严寒,在巨源小镇的大街小巷,都留下了王云清摆摊卖东西的身影。炎热的夏天,王云清坐在街边,一坐就是一天。由于下肢行走不便,碰到下雨的天气,别人能迅速走到屋檐下避雨,而她走得慢,经常被突然来临的大雨淋个落汤鸡。卖瓜子一天赚10多元,卖菜一天赚20多元,卖西瓜一天则能赚30多元。虽然很辛苦,虽然挣得不多,但为了让家里早日摆脱贫穷,王云清刚毅地坚持下来了。自王云清上街摆摊赚钱后,家里的日子好过了不少,父母的脸上也出现了久违的笑容。但王云清并不想一辈子在街上摆摊小打小闹,她有自己更大的梦想。王云清从每天20元左右的收入中“一分一角地积攒”,因为她心中有一个更大的致富计划——开一家自己的小店,让她的家庭彻底脱贫致富。

  嫁做人妇,喜添贵子

  光阴荏苒,转眼王云清就26岁了,在农村和她同龄的那些女孩,都已经结婚生子,而且孩子都会叫妈妈了。但由于王云清身患残疾,她的婚姻大事一直没有着落。父母托了很多媒人给她介绍对象,可所介绍的人不是年龄过大,就是离过婚带孩子的,与王云清心里的新郎官落差很大。但她也知道自己不能要求过高,因为自己和别的姑娘不一样。后来,王云清得知年迈的母亲为她的婚事在背地里经常落泪,她突然意识到,不能让自己成为老人的累赘,把自己嫁了,是为父母解脱负担,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于是,她不再去费时地追求理想的婚姻,告诫自己:只要四肢健全、为人正直,即使再老再丑也可以委身相嫁。

  后来,在一位亲戚的介绍下,王云清与邻村的一个后生相识了。后生比她大10岁,由于家里哥们多家境贫困,一直没有娶上媳妇,连寡妇都不愿意嫁给他。王云清看到后生憨厚、老实、腼腆,长相也不是太难看,就同意了这门亲事。而且,最最让王云清满意的是,后生可以“倒插门”,这样王云清就可以和他一起照顾年迈的父母了。两人相识不久就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婚后,她们相互尊重,日子倒也过得和平常人没什么两样。第二年,她们的儿子的降生,为这个家庭平添了诸多快乐。

  创业路上,勇往直前

  婚后,因为丈夫在镇上的砖瓦厂打工,所以王云清她们在镇上租了房子,把新家安在了镇上。虽然房子特别旧,下雨时屋顶还漏水,但王云清感到特别温暖。屋子里摆设很简单:一张双人木床、一个旧沙发、一个大衣柜子,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

  在镇上,王云清每天就是哄哄孩子,给丈夫做做饭,收拾一下屋子。丈夫在砖瓦厂虽然挣得不少,但王云清没有工作,又要给孩子买奶粉,还要给乡下的父母一些,所以剩下过日子的钱并不多。日子虽苦,但两个人都在努力创造幸福。看着丈夫一天累得浑身像散了架一样,倒在床上就能睡着,王云清很是心疼。她决定要帮帮丈夫,帮丈夫撑起这个初建立起来的小家。可是,她一个残疾人能做什么呢?还想当初那样在镇上摆摊卖菜、卖瓜子吗?王云清心里说,不!一天中午做饭时,家里的食盐没了,王云清去街上买食盐,以前家里的日常用品都是丈夫负责买。最近丈夫工作累没顾得上。王云清走了很远的路,才来到正街的一家小食杂店,买了两包食盐。回来的路上,王云清想,自己家的那片居民区里正街挺远的,很多居民买包烟或酱油啥的,都要走很远的路,很不方便。如果自己在自己家里那片居民区开上一家小食杂店,既方便了居民,自己也可以有个事做,挣些钱贴补家里。丈夫下班后,王云清和丈夫商量开食杂店的事,丈夫觉得可行,很支持。于是,她们腾出了一间屋做营业室,找人打了一节柜台,又去市里上了一些烟酒糖茶和油盐酱醋等日用商品。

  没有锣鼓喧天,没有鞭炮齐鸣,只是在门前挂了一个小木牌子,木牌上歪歪扭扭写着“食杂店”三个黑体大字。就这样,一个小食店就正式开张营业了。

  顽强打拼,初见成效

  虽然食杂店面积不足10平米,但居家过日子用到的日常用品一应俱全,在店里都可以买到。就连正街上的商店不愿意进的针头线脑利润不大、购买不多的商品,在王云清的小店里也能买到。王云清的经营思路是,取长补短,查漏补缺。正街上买的烟酒、副食品等,王云清小店里也卖,而且价格和质量一点不比他们的差。正街上商店不买的,诸如:缝衣针、缝衣线、顶针、纽扣、拉链等,这些商品正街的商店不屑于经营,王云清就进一批货放在店里卖,销售的很好。

  在日常经营中。王云清始终把诚信放在第一位,她定期对店内的商品进行检查,没有要到临界期的商品,她就挑选出来堆在一边,打折销售一些,其余的自己家用了。而且,王云清对待顾客十分热情,她把光顾她小店的顾客,当做自己家的客人一样招待,笑脸相迎,嘘寒问暖。所以,周围的很多居民都喜欢到他的店里购物,捧她的生意。小店的生意越来越好,王云清家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后来,随着人气的积累不断壮大和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王云清和丈夫在附近又租了一家更大点的房子,把原来的10平米小店扩大到20平米。营业面积扩大了,店里的商品种类就更多更齐全了,每日的营业额也就更大了,所得的利润也就更多了。

  扩大规模,扬帆远航

  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王云清的眼界更宽了,野心也更大了。她和丈夫商量把食杂店搬到客流量更大正街上,开一家上规模的烟酒超市。多年的同舟共济,丈夫非常钦佩王云清的才能,因此对她提出的各种意见,几乎无条件服从。丈夫辞去了砖瓦厂的工作,决定全力支持王云清干超市。有了丈夫的支持,王云清信心更大了。她们马不停蹄地在镇上选门面,谈租金,搞装修,进货铺货……三个月后,以王云清的名字命名的“云清超市”正式挂牌营业了。

  超市规模大了,顾客多了,责任也就更大了。王云清为自己的超市制定了几项经营方针:第一,诚信经营。在超市经营上,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王云清严把超市内商品的质量关,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商品“混”进超市。超市内商品的质量决定着超市寿命的长短。以次充好,以假扮真,势必会影响和失去超市的信誉和顾客的口碑,从而失去广大顾客的信任。只有过硬的商品质量,菜能赢得顾客良好的信誉和口碑,从而使超市顾客盈门,利润财源滚滚。第二,热情服务。有一次,一位年轻人进店买饮料,王云清看他满头大汗、满脸汗水,便热情地拿出一条干净的毛巾递给年轻人,让他擦擦汗,还递给年轻人一杯凉开水消汗。年轻的顾客很是感激,在店里买了一条“泰山(宏图)”香烟。后来,这个小伙子就经常到她的店里买东西了。第三,薄利多销。由于资金上的原因,王云清租的店铺位置并不是很理想,于是王云清便想方设法在经营商弥补这一地理上的缺憾。怎样弥补呢?在保证商品质量的前提下,王云清调节商品所欲赚取的合理利润,降低商品价格。在实际日常经营中,王云清崇尚古人那种“逐什一之利”的经营理念,采取“薄利多销”的销售策略。因为超市位置不佳和固有顾客群稀少的不利局面,只有种下“质优价廉”的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顾客)来。</

热文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