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促进烟农增收、实现乡村振兴,四川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把建设烟区产业综合体作为烟叶转型升级、烟农持续增收的重要抓手,推进“烟叶+多元产业”协调发展,确保烟区产业规模稳定、烟农持续增收,为烟叶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近期,本报记者来到中国烟叶公司在四川试点建设的烟区产业综合体——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哈哈综合体、会理县南阁综合体和攀枝花市米易县普威综合体,探访烟草行业建设烟区产业综合体的生动实践。
针对烟叶生产,四川省局(公司)每年都会邀请国内专家学者在品种研究、布局优化和示范推广等方面开展项目研究。
产业发展带来稳就业。会理县南阁镇附近的村民都会来合作社打工,一个季度下来纯收入有6000多元。图为当地村民在干农活。
黎溪新烟区,烟叶下面是滴灌设施,上面是绿色生物防治设施,为新烟区开发做好技术护航。
冕宁县哈哈综合体:“烟叶+多元产业”促烟农增收
本报记者 冯俊霞 通讯员 卞建锋 马萍
前不久,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若水镇丰乐村丰乐烘烤工场,赵云正在采摘种植在闲置烤房里的最后一批黄金菇。他手脚麻利、动作娴熟,脸上带着喜悦。今年5月,赵云听说丰乐村现代烟草农业综合合作社正在种植黄金菇,就申请利用烤房闲置期种了三个烤房的黄金菇,短短两个多月就挣了6000多元。
虽然赵云只有39岁,却是一位拥有22年种烟经历的职业烟农,从原来的5亩到现在的60亩,如今种烟收入颇丰。赵云笑着说:“在家种烟不但每年收入稳定,还可以照顾家,感觉很幸福。”
在若水镇哈哈河坝,有很多像赵云这样的职业烟农。自2005年以来,冕宁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在上级部门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已经累计整理土地2万多亩。原来一片乱河滩的哈哈河坝,已经变成了万亩连片的“金土地”,形成了“田成方、沟相通、路相连”高标准的烟叶生产格局,成为全县最适宜种植烟叶的区域之一。
黄色万寿菊种在绿色烟叶的旁边,吸引着害虫的注意力,大田中放养着人工繁育的“蚜虫克星”——七星瓢虫,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与专业化公司联合打造的“烟叶生产+专业气象服务”整套现代化科学防雹系统为烟区撑起了一把“无形的保护伞”……7月底,记者行走在哈哈河坝烟区,发现这里处处是科技兴烟的工作痕迹。
“通过科技兴烟,加上成熟采烤、烘烤培训、分级指导提高纯度等,烟叶主业能够稳定在亩产值4000元以上,我们深入推进‘烟叶+多元产业’综合体建设项目,就是为了进一步促进烟农增收,稳定核心烟区、稳定烟农队伍。”冕宁县局(分公司)局长、经理邓明飞介绍道。
今年,冕宁县局(分公司)在综合考虑烟叶种植计划、特色产业优势、政府支持力度、烟农参与程度、企业带动作用等因素的情况下,升级打造以丰乐烘烤工场与高效农家肥厂“双工场”为轴心的哈哈烟区产业综合体,覆盖3000亩烟田,带动辐射3.3万亩烟田,服务约1500户烟农,形成了主业稳收、辅业增收、多元创收的新格局。
在多元化增收方面,冕宁县局(分公司)致力于打造以烟为主的哈哈产业综合体发展模式,按照政府主导、行业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烟农”模式,在闲置育苗大棚和烤房利用、提高烟田复种指数等方面开展多项探索。
在丰乐烘烤工场,今年5月,丰乐合作社依托西昌学院自有优质品种技术,在30个闲置期烤房种植黄金菇、香菇等,每个烤房两个月纯收益可以达到2000元。今年7月,丰乐合作社又利用20个育苗中棚开始试种香瓜和甜瓜等水果以及各种高附加值有机蔬菜,探索适合哈哈河坝综合体推广的多元发展项目。
在提高烟田复种指数方面,哈哈河坝烟区有一片苦荞正迎风生长,冕宁县局(分公司)副经理宋登涛介绍说:“现在每年,烟农自发种植苦荞就有1万亩。我们在48亩苦荞里面试种了7个品系,就是要筛选出适合哈哈河坝气候的品种,并计划下一步对苦荞进行粗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烟农收入。”
自2019年9月开始,政府主导、行业引导,冕宁县局(分公司)在综合体内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烟农”的模式打造了供港蔬菜基地,利用烟叶采收完成之后的冬闲地种植蔬菜,半年时间为烟农发放劳务费、土地流转金等150万元,建立让烟农实现“租赁+务工”的现金收益机制。丰乐村烟农邓洪说:“我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除了每亩400元的土地流转费用外,每天还可以挣100元的务工费,整个冬闲期挣1万多元,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
不仅如此,冕宁县局(分公司)引导合作社采用“合作社+龙头企业+烟农”的模式在哈哈产业综合体内建设一座年产能2万吨的高效农家肥项目,现已开始施工,预计10月正式投入生产。建成之后,龙头企业每生产1吨高效农家肥,合作社分红55元,仅此一项,合作社每年就可以收益110万元。烟农通过在龙头企业打工、合作社年底分红实践“务工+分红”的现金收益机制。
“今年全县烟农预计收入2.13亿元,哈哈产业综合体3000亩规模的多元化经营项目预计可创造产值533.94万元。下一步,我们将依托哈哈河坝基本烟田相对集中、配套成熟优势,积极引导当地烟农合作社开展农药包装物回收、废旧地膜回收加工、生物质燃料生产等各类多元化增收项目,引导合作社走向市场,为合作社提升自主造血能力寻求突破。”邓明飞介绍道。
会理县南阁综合体:以新烟区开发稳定“两核心”
本报记者 冯俊霞 通讯员 卞建锋 项艳丹
集中连片的烟叶正在迎风舒展,烟叶根部的滴灌设备正在为其输送“营养物质”;烟田旁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地搭建烤房,准备迎接今年的烘烤任务;诱虫色板插在绿色烟田中,形成一道美丽风景线……很难想象,这片土地一年前还因为干旱只能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现在这里已经变成了“旱能灌、涝能排、渠成行、路成排”的良田。
这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黎溪镇新堰村的新变化。今年以来,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紧抓国家级烟叶综合体建设试点契机,围绕解决谁来种烟、在哪儿种烟、怎么种烟的问题,在会理县南阁乡南阁村及黎溪镇新堰村、盐河村打造了2200亩核心区域,以土地流转方式开展新区建设,利用现有温控大棚等设施烟蔬连作,建设绿肥还田、畜牧养殖等烟农增收产业链。
谁来种烟?在哪儿种烟?近年来,在会理县,由于烟叶种植比较效益下降,原本不适宜种植瓜果蔬菜等作物的干旱地区,随着烟草行业推进烟水、烟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也开始换为种这些经济作物。为了健全完善促进烟农增收的机制体制,会理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积极引导传统种植户、种植专业户向烟叶家庭农场模式转变,以规模化种植促进烟农增收、促进乡村振兴。
为了推进规模化种植,会理县局(分公司)积极争取地方支持、融入地方发展,由黎溪镇政府统一协调、统一定价,在黎溪镇新堰村、盐河村实施土地流转,以30亩以上种植大户、100亩以上家庭农场为主开展试点区域烟叶规模化种植。2020年,黎溪新烟区共落实烟农40户,户均种植面积50亩。其中,家庭农场4户,户均216.25亩;种植大户36户,户均31.53亩。
烟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先行。今年,会理县局(分公司)在新区新建沟渠12.56千米、机耕道8.42千米,新建新能源烤房群30座,维修烤房40座,实现适宜机耕面积达100%,烟水、烟路、生物质燃料新能源烤房及精准防雹覆盖率100%。不仅如此,南阁烟叶综合体更积极争取到四川省烟草发展专项资金200万元,用于2000亩烟叶滴灌水肥一体化项目建设,解决了移栽前后严重干旱这个制约烟叶生产的瓶颈问题。
今年,44岁的黎溪镇新光村村民唐凤钢承包了230亩土地用来种植烟叶。7月24日,唐凤钢正在烟田里查看烟叶长势,他笑着告诉记者:“原来,我们这里发展不起来烟叶,主要是因为缺水。现在烟草行业推行水肥一体化,让老百姓也享受到了科技种烟的便利。种烟时,政府又帮着统一组织流转土地,有技术人员专门指导,还有合作社专业化服务,种烟真是省心省力。”
围绕“怎么种烟”的问题,会理县局(分公司)以减工降本和提质增效为核心,加大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推行全程机械化作业和重点环节专业化服务,提升烟叶质量,提高种烟比较效益。
为了探索全程机械化,促进烟农减工降本,南阁合作社整合资源,集中调配了适宜山区地形、烟农需求较多的旋耕机、打窝机等农用机械,实现新区预整地、移栽等重要环节全程机械化。截至目前,新区大田移栽期间亩均用工4.8个,较传统生产减少2.2个,烟农降本264元。
“产前、产中、产后,我们以合作社为主体,为烟叶产业和其他特色产业发展开展服务,优化‘统一服务和互助合作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100%专业化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促进烟农减工降本。”会理县局(分公司)烟叶生产科科长龙建林介绍道。
同时,会理县局(分公司)全面开展烟叶绿色生产,提高烟叶品质。“我们统一对烟叶新区进行了土壤取样,按照检测结果制定精准施肥配方,通过全面施用牡蛎粉调节土壤酸碱度、100%推广示范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等措施,有效破解了烟叶易发病及干旱地区栽烟难的问题。”凉山州局(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刘东阳介绍说。
未施化肥、未打农药的无公害生态蔬菜欧尼8号水果黄瓜、绿林白菜、矮脚奶白菜……记者在南阁烘烤工场处旁的智能温控大棚里,看到各类时令瓜果蔬菜长势喜人。果园烟叶收购站站长蹇立明告诉记者:“我们这里就是多元化产业的创新孵化器,我们邀请西昌学院的专家学者一起试种20多个品种的瓜果蔬菜。我们要选出来收益最高的‘烟叶+非烟’组合,最大限度提高烟田和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不仅如此,南阁合作社还在探索建立“绿肥带动畜牧业发展、生产有机肥还田”“烟田地膜回收、再利用生产物资”的烟农增收产业链。
“下一步,我们会充分发挥产业综合体在促农增收、脱贫攻坚和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稳定核心烟区、稳定核心烟农,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实现‘烟叶增效、烟农增收、生态增值’的良好局面。”会理县局(分公司)局长、经理邓家强说。
米易县普威综合体:探索多元素产业融合发展
本报记者 冯俊霞 通讯员 卞建锋 刘余
“今年,我通过新舟村村委会搭建的土地流转平台,流转20亩土地种烟叶,毛收入达10万元;种完烟后种油菜,一亩菜籽又能卖到1600元左右;自己的土地上种了3亩番茄,山上还有800棵樱桃树……一年到头忙忙碌碌,挣20多万元不成问题。”作为被四川省攀枝花市烟草专卖局(公司)“认证”的职业烟农,今年45岁的米易县普威镇新舟村村民舒顺伟高兴地给记者算了一笔收入账。
“今年以来,攀枝花烟草创新职业烟农培育模式,将现有烟农按种植面积分为普通烟农、核心烟农、职业烟农三个类别,配套建立星级职业烟农评价体系,将职业烟农划分为1~5个星级,给予相应的烟农培育补贴及基础设施配套政策,降低烟叶生产种植成本,提升烟叶种植收入,稳定烟叶种植主体。”攀枝花市局(公司)烟叶生产科副科长张瑞平告诉记者。
烟叶种植是攀枝花二半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为了充分发挥烟叶在促农增收、脱贫攻坚和现代农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攀枝花烟草以米易县普威镇新舟村为试点,整合资源配套建立了普威烟叶产业田园综合体,稳定烟叶种植主体,多渠道促进烟农增收。
攀枝花市米易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平均海拔1700米,辖区内深谷、盆地、平坝纵横交错,地势高低不平。从米易县城出发,沿着崎岖的山路到达新舟村,一片开阔平整的土地映入眼帘。为了充分发挥当地自然优势,从2005年开始,烟草行业投资1000多万元,米易县政府配套120万元,在新舟村设置了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高标准、规范化整理土地1934.58亩,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和农机具,全面实现了基础设施现代化、生产过程机械化、技术推广科学化、农事操作专业化。
蓝天下,烟叶正在静静生长,路上行走的烟农在谈论着今年烟叶长势要好于往年。水晶观烤烟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查绍华将原因归于有机肥的使用:“在烟草行业的牵线搭桥下,我们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开展了《攀枝花烟区农业副产物的肥效化利用研究与示范》项目研究,生产新型全元生物有机肥并应用于本地烟叶种植,改善土壤,提高烟叶质量。今年,我们共堆捂集造生产有机肥376吨,供应烟田3760亩,同时还利用烟秆和废弃烟叶制作堆肥发酵专用菌剂进行生产,并开展小面积示范。”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新舟村的烟田里到处都悬挂着黄板、性诱剂等,通过开展绿色防控,有效减少田间害虫数量。在水晶观合作社的烤房上面,光伏发电板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查绍华介绍说:“烤房群上近800平方米的光伏发电板,一年就能发电15万度。我们将光伏发电的效益补贴给烟农,可间接降低烘烤成本30%左右。”
依托行业指导,水晶观合作社烟农开展专业化服务育苗5000亩、机耕500亩、移栽500亩、施肥800亩、地膜回收1000亩、烘烤4600亩、分级5000亩。他们通过专业化服务的开展,平均降低烟叶生产亩均用工2~3个,降本增效亩均300元左右,并支付作业人员劳务费67.5万元。
在多元产业发展上,普威综合体依托烟农合作社或地方党委政府配套建立“烟叶+油菜+养殖”产业链,利用闲置烟田种植油菜800亩,养殖牛羊等动物1000余头,建立有机肥加工场1处;形成“闲置烟田+观光旅游+土特产销售”“闲置设施+草莓、太阳能光伏发电”等产业组合,利用闲置基础设施种植草莓30亩、番茄50亩,建设40座太阳能光伏发电烤房,积极发展阳光康养旅游产业,带动地方农特产品销售。
金黄色的油菜花、粉红色的桃花、雪白的梨花……每年二三月份,新舟村的油菜花、梨花、桃花先后绽放,一年一度的“三花节”总是会引来众多游客“打卡观光”,这里已经成了米易县有名的“网红村”。
“攀枝花是著名的‘阳光花城’。米易县的油菜花比很多地方开得要早。每年春节前后,这里的油菜花就进入旺花期了。”52岁的烟农卢本元指着村里的大路说,“每到那时候,这里满满的都是外地车辆。我每天光卖花环就能收入500多元,很多村民还把菜籽油等农产品拿出来销售,销路特别好。”
为促进烟农增收,普威综合体深度开发烟区旅游资源,实行“烟叶—油菜花”轮作,根据海拔合理布局桃树、梨树等林果产业,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旅游,带动草莓、菜籽油、土鸡、土鸡蛋、野生干蘑菇、腊肉、榨菜等农产品销售,惠及住宿、餐饮业发展。依托“三花节”,综合体内每年接待6万人次旅游,各类收入突破300万元。
在米易县新隆巷有一家名叫“迷易山珍”的农特产品直营店,店里陈列着纯菜籽油、枇杷、芒果等农产品,月销售额在3万元以上,这是攀枝花市局(公司)指导烟农合作社建立的直营店。同时,水晶观合作社注册了农产品商标,将烟农自产的各类土特产纳入商标销售范围,开展线上线下营销。
“专业化服务稳定烟农种植主体,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展烟农收益,不仅能给烟农带来收入,还能促进乡村振兴。2020年,综合体内预计实现总产值将达到1700万元左右,综合体内户均辅业多元增收2万元以上,烟农户均收入预计能够达到11万元左右,烟农种烟积极性得到持续提高。”米易县局(分公司)副经理杨军伟介绍道。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