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帮扶秦巴山 一张蓝图绘到底
国烟廿七载对口扶贫十堰市纪实
27年,岁月流转,初心不变。27年,国烟坚决扛起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使命和责任,投身十堰市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保持定力、一以贯之、接续奋斗!昔日,这里是偏僻穷苦的荒野之地。今天,却因在国烟扶贫攻坚的硬仗中频频告捷,成为了广大山区农民眷恋的热土,16万余人吃水难、22万亩农田灌溉难、38万人行路难、45万人看病难、4万名学生上学难问题得以解决,10余万农户通过烟叶及相关产业的带动走上了幸福路。
产业扶贫,一把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贫困问题,一直牵动着烟草人的心。
27年,真心倾情扶贫,筚路蓝缕。早在1992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就启动投入资金7亿多元的“国烟扶贫工程”,投身扶贫开发工作。脱贫进入攻坚期,行百里者半九十,如何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确保焦点不散、靶心不变?!勇于探索的国烟人找到了解开这个环节的金钥匙——产业扶贫。他们实施产业扶贫举措,变“输血式”为“造血式”,增强山区发展内生动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让贫困人口彻底脱贫。
国烟人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和宏大的战略思维,把产业扶贫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将行业优势转化为扶贫优势,让千百户烟农致富。在稳控规模、质量提升的基础上,国家局积极用好计划资源,加大对十堰市竹山县、竹溪县等5地烟草产业扶持力度。2018年,全市收购烟叶16.09万担,上等烟率66.47%,同比提高13.48%;烟农主业增收2.59亿元,同比增加2933万元;烟农含补贴亩均产值3424.45元,同比增加697.84元,含补贴户均产值8.37万元,同比增加2.19万元。烟农户均收入由2005年的0.84万元提高到2018年的8.37万元,近5万户烟农通过种烟实现脱贫。
国烟人站在高起点上,用大手笔开展烟水、烟路、育苗工场、烟用机械等综合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资金6亿元,累计整理土地21万亩,帮助烟叶产区建设水池、沟渠、管网、机耕路。援建郧西县水石门水源工程,投入资金1.8亿元,从根本上解决郧西县城区及下游25万人饮用水和5万亩农田灌溉用水,有效提高烟区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积极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试点,支持定点帮扶县成立合作社,组建专业化服务队,开展育苗、机耕、植保、烘烤等专业化服务。在郧西县、郧县(今郧阳区)、竹溪县、竹山县推广建设高标准示范园区。此举,进一步打牢了烤烟生产基础,保持了烟叶生产规模的稳定发展,助力广大烟农脱贫致富。
在全力攻坚产业扶贫的同时,国烟人按照质量发展的要求,努力提升十堰烟叶品质结构,提高烟叶单产,以增加烟农收入。2018年,国家局委托十堰市局(公司)先后组织培训竹山、竹溪两县烟叶生产技术人员和烟农1000余人次。并在烟区各乡镇开展职业烟农技术培训,对评选为“十佳烟叶种植村”的单位进行配套奖励,极大调动了烟农种植积极性。
王美辉,家住竹溪县坝溪河村6组,今年45岁,家有4口人,其中有2个孩子上学。2007年从事烟叶种植,2009年盖起了楼房,2015年购置了小汽车。目前,通过种植烟叶累计收入130多万元。
李定才,今年51岁,家住竹溪县丰溪镇戈边河村四组,家里有70多岁的母亲,还有上大学的女儿。早年,外出务工时,因工伤而被截去了左上肢,二级残疾人。2016年开始种烟,当年净收入达到3.5万元,2019年初移住新居,彻底圆了脱贫梦。
蔡化震,竹山县擂鼓镇金岭村烟农,今年47岁。从2008年开始种烟后,他先后在竹山、十堰、武汉购置了三套房,还买了皮卡、面包车,并购置了大型拖拉机等各种机械化器具。今年,他种植烟叶73亩,成为当地有名的“烟老板”。
……
手持产业扶贫的金钥匙,国烟人攻坚克难、求新图变,集聚强大合力,从严从实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不让一人一户在扶贫路上掉队。对于十堰的烟农来说,和王美辉、李定才、蔡化震一样,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己生活方式的改变。如今,种烟收入连年增多,许多舍下亲人外出打工的村民陆续回来,在家门口种烟挣钱。农民收入增加了,生活越来越好,村里新建房也越来越多。
致富路上的国烟带头人
十堰生态资源十分丰富,曾被国家生态环境部评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如何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这是每一个每个被派驻到十堰的国烟人时刻考虑的问题。当时空跨越至于今,秦巴山区致富路上国烟带头人的奋斗故事,汇成涌动的时代大潮,在激越中闪耀着思想的光芒。
从1997年开始,国家局选派司局级干部到十堰市挂职,同时每年从国家局机关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对口帮扶县挂职担任扶贫副县长。2015年,开始选派干部到十堰贫困山区担任“村第一书记”。
轩松岭,国家局下派挂职竹溪县副县长。他与国家局下派挂职竹溪县委办公室副主任、鸳鸯池村党委副书记毕耕一起,初到竹溪县的前面几个月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一方面对地方的各方面不是很熟,另一方面是国家局的要求和嘱托是要集中资金,把钱花到刀刃上,把事儿做到点子上,这可能是每一任挂职干部都会经历的困难。当时,轩松岭和毕耕就想通过规划的方式将扶贫工作落实到位。于是他们做了一个细致深入的总体调研,通过征求各个部门、县领导的一些建议,最终制定了《2018-2020年国家扶贫定点专项规划》,涵盖了保障资金安全、加强高素质团队建设、农特产品深加工产业扶贫、教育扶智扶志、扶贫片区美丽乡村等诸多方面,为后续各项工作的落地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他们的眼中,扶贫工作之路变得豁然开朗。
王玲,竹山县挂职副县长。开展扶贫工作之初,她与国家局下派挂职竹山县委办公室副主任、擂鼓镇党委副书记钟昊一道开始了细致的调研。他们发现山区里有许多农户养殖中华小蜜蜂,出产的百花蜂蜜品质上乘,但由于缺乏先进的养殖、加工技术,仍停留在“靠天吃饭、本地销售”的粗放经营阶段。她利用行业平台,与我国最权威的蜜蜂科研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取得联系,并迅速开展深度合作,为贫困农户带来最宝贵的养殖、加工技术,并借用烟叶生产模式,确保其生产流程可控制、产品质量有保障、技术支撑成体系。目前,竹山县利用此项新技术共养殖中蜂3000余箱,保种、扩繁、增量,王玲和钟昊在每一个环节都倾心培植,科技引领的中华小蜜蜂养殖产业正处于筑巢酿蜜的关键时期,有望成倍增加的经济效益,必将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促进烟农多元化增收。
张铮,男,29岁,水坪镇洛家河村第一书记。这个“90”后“娃娃”书记,在村民们的眼里,却是个“严”书记、“好”书记和“能”书记。老党员龙大余,海龙养殖合作社老板,在“严书记”的说服和劝导下,重新参加了组织生活。贫困户伍淑林,母亲患白血病,“好”书记多次看望,赠送床被,还为其2个儿子申请了助学金。村里创办香菇产业,“能”书记自掏腰包1万元,坚定村民信心,给大家吃了个“定心丸”。
宋启航,新堰村“第一书记”。他探索实践“党建+扶贫”模式,着力加强基层党建,实现从“软弱涣散”到“战斗堡垒”的转变。他积极申请国家局扶贫资金建设配套卫生室、法制活动广场,制作、购买展板进行党建文化布置,因地制宜设置党员“院子会”。产业规划谋长远,找准穷根精准实策。他与村两委规划出“两叶一菌”(烟叶、茶叶、食用菌)的产业发展蓝图,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带领村民一步一个脚印奔小康。
……
在秦巴山区,像轩松岭、王玲、毕耕、钟昊、张铮、宋启航这样致富路上的国烟带头人不乏其列。目前,已经累计有41名国家局干部在十堰曾经或正在挂职。这些致富路上的国烟带头人,不负重托,用真心真情,用脚步丈量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带领着当地人,奏响了一曲曲动听的扶贫交响曲。
美丽山村在巨变中“涅槃”
手持产业扶贫这把“金钥匙”,国烟人狠抓各项既定工作落实,志在把发展蓝图绘得更好、更有成效、更加出彩,以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