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间隙,冯国桢(右四)经常被学员们围住,对于提出的问题,他有问必答。 甄焕菊供图
如今的靖西烟区焕发勃勃生机。 邢如飞摄
烟草在线据《东方烟草报》报道
有人说,他像夸父,追寻着一个目标不停行走,哪怕奔跑;
有人说,他不像夸父,他的目标是一个又一个,达成一个,又会继续前行。
同夸父一样,追逐的过程中,他倒下了;同夸父一样,走了之后,他成了一座山。
3月1日,国家烟草专卖局退休干部、烟叶分级大师冯国桢与世长辞,告别了他倾注一生心血的烟叶事业,享年87岁。“优秀共产党员”“中国烟叶巨匠”“广西烟叶发展的明灯”……悲痛的人们口口相传,共同缅怀这位老人。
“我这辈子,只干了一件事儿。”这是冯国桢常说的一句话。中等身材,灰白短发,清瘦的脸庞上,一双目光深邃的眼睛坚毅望着前路,从南到北,足迹遍布中国各大烟区。
他走了,但“爷老冯”的名字却刻在了老区的土地上,刻在烟农的心里面……
倾情帮扶含深情,有人叫他“爷老冯”(壮语,冯老伯)。
三月中旬,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市(2015年前为靖西县)新甲乡新荣村的烟田里,团棵期的烟叶绿油油,清风徐来,荡起层层“波浪”,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显得生机盎然。过不了多久,就到了采摘烘烤的季节,烟农们将再次收获一季的幸福。
这片土地上的烟叶,与冯国桢息息相关;这里乡村的致富故事,是冯国桢和老乡们一起书写的。
1992年10月至1994年10月,受中组部和国家烟草专卖局委派,冯国桢在广西百色挂职任地区行署科技副专员,推进烟叶种植产业,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
“没有他,就没有今天的好日子。”3月22日,在自家宽敞明亮的三层小楼里,新荣村村民农桂花跟记者谈起历历往事,眼里满是泪花。
1992年,靖西县的烟叶种植刚刚起步,农桂花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第一批烟农。但当时的生产粗放,烟农们往往是把烟种往地里一撒,就撒手不管,收成基本靠天。第二年,因种烟效益低,烟农积极性大大降低。
发展烟叶生产,离不开烟农这个主体。冯国桢挨家挨户发动,可老百姓只认“效益”这一个理儿。“亏了算我的”“只要技术到位,植烟保赚钱”,打包票的冯国桢在吃了不少“闭门羹”后依然在坚持,他的执著与真情最终感动了烟农,烟叶种植面积在当年没有大幅下降。
“给烟农的保证不是吹牛皮。”冯国桢一有时间就往靖西跑。在烟田里,他查看烟叶长势,脚像扎了根,一沾烟田就不愿挪窝;在烤房旁,他没日没夜指导,脚像踏着轮,一处处地来回跑不停。
“烘烤的时候,夜里11点还摸着黑到烤房看温度。”农桂花回忆说,看到烤出来的烟品相极好,冯国桢开心得像个孩子。
“总是把别人的事儿当回事儿,这个人错不了。”农桂花成了“冯专员”的“铁杆儿”,烟叶种植规模和收入逐年递增。靠着种烟的收入,1999年,农桂花家盖起了村里人都羡慕的三层小楼,搬出了矮小简陋的小土屋;靠着种烟的收入,农桂花供养两个儿子上学读书。现在,大儿子跑长途,二儿子开饭店,一家人的生活从一穷二白变得富足起来。2005年,表现突出的农桂花还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评为全区劳动模范。
与农桂花一样,从“一穷二白”到“生活富足”的还有百色烟区广大烟农。
作为广西的主要植烟区,百色的烟叶生产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到了70年代主要集中在与贵州、云南接壤的隆林、田林和西林三个县。虽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三林”烟叶优秀的品质,但单产低、规模小,不足以改变山区农民贫困面貌是当时百色烟区面临的难题。
“作为科技副专员,就是要指导烟农科学种烟,发展好烟叶经济,提高种烟效益,让全市烟农得到真实惠。”刚刚上任的冯国桢椅子还没坐热,就踏上了基层调研之路。两个多月的时间,他用双脚丈量了百色8个植烟县的30多个乡镇。
当时广西经济发展落后,像样的道路没几条,冯国桢下乡调研,基本上是一路颠簸,“坐吉普车比走路还累”。身边的人回忆,当时从百色城区到隆林县220公里的路,往往要走上十几个小时。最要命的是遇上雨天,道路湿滑,行车危险,不做“山大王”(路上堵车过夜)已算幸运。可这在冯国桢眼里都不叫事儿,他用自己的坚定信念逐步摸清了家底儿,画出了百色的植烟地图。
“百色具备丰富的植烟土地资源,气候条件与津巴布韦相似,是烟草种植的绝佳地区,完全具备发展种植优质烤烟的条件。”冯国桢的论断让百色烟区看到了“春天的希望”。
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在靖西县新圩乡(2005年更名为新甲乡)古力屯打造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田,全面提升百色地区标准化种植进程;
推广烟叶种植技术,在百色全市举办各层级培训班,将课堂搬到田间,带动当地技术人才成长,做到乡乡有服务站、村村有技术员,为烟农举办学习班100多期,培训1.2万人次;
结合当地实际,引进适宜种植的良种,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品质难题;
为适应当地两季稻种植习惯,推进埂畦式育苗和小苗膜下移栽,缩短了烟苗缓苗期,延长了烟株生育期,提高了上部叶的成熟度,解决了烟农烟稻轮作抢收的问题;
……
1994年挂职结束后,冯国桢受聘担任百色地区烤烟生产高级技术顾问,继续到百色“蹲驻”帮扶,一直坚持到2015年。二十多年来,冯国桢沉下身子,一心为百色烟区百姓谋幸福。在他的带动下,百色烟农队伍不断扩大,烟叶收购量一度达到43万担,打造出备受工业企业欢迎、独具特色的“天香”烟叶品牌。
多年来,冯国桢养成了一个习惯,不论走到哪儿,手里总抓着一根竹竿,一来用作登高辅助,二来便于度量烟田的行距、垄高。
“冯老常说,只有按照标准来,烟叶才能提质、烟农才能增收。”山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原烟配方师杨明峰回忆说。只要看到烟叶质量提升、烟农增收,冯国桢就会打心眼儿里高兴,他的喜怒哀乐,随着烟叶、烟农的变化而变化。
时任靖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之情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1993年,冯国桢到靖西新圩乡巡访。因当地烟叶生产刚刚起步,配套烤房未能按时建好,全乡近千亩成熟烟叶得不到及时采烤。
在随后举办的烟农技术培训班上,冯国桢流下了眼泪。他心疼烟叶,更心疼烟农,看着老区人民经济受损,他心里不好受。
在冯国桢的推动下,百色地区很快引进了通脊式烤房,逐步完善烟叶生产配套设施,百色烟区年年大变样,农民的脱贫致富路越走越宽。
为什么他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他走了,但“冯老拗”的名字却刻在了祖国各大烟区里,刻在烟叶人的行动中……
风雨不动安如山,有人叫他“冯老拗”。
中国烟草总公司组建初期,全国烟叶生产处于超收超种状态,烟叶质量难以保证。各地为了多争取烟叶税收,在省份交界处打起了“烟叶保卫战”。当时人们笑谈,“一张照片可以拍下三个收购站”“一个桌子一把秤一个篷布就是个收购站”。
为整治这种乱象,国家烟草专卖局每年都派出工作组到基层检查。工作组不仅要克服路难行、房难住等困难,还面临着各方面关系的协调。
在冯国桢眼里,标准是红线,触碰不得。
有的地方为保证税收,专门找到工作组跑关系,冯国桢每次都拒绝。大家都知道,工作组里有个“冯老拗”。而在检查中,冯国桢严格按规矩办事,公平对待每个烟区,时间一长,各方面也都开始理解、支持工作组的工作。
烟叶分级工作与其他工作不同,基本靠感官判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冯国桢常说,烟叶产业“一家系三方”,如果只关注行业,会给烟农带来损失,打击烟农种植烟叶的积极性;如果只关注烟农,不按标准收“人情烟”“面子烟”,会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按标准办事,才是调节三方关系的关键。
2003年6月,冯国桢在百色市德保县扶平乡的一次收购抽查中,发现烟站有提高标准收购的情况。
脸涨得发红的冯国桢立即要求暂停收购,亲自到烟站仓库中取来仿制样品进行核对。“大家都过来一下。”冯国桢平复了一下心情,叫来烟站所有人员开起了“现场会”。
“你们这是胡闹!”冯国桢的话掷地有声,“暂停收购,立即整改。”
冯国桢事后马上定了条规矩:烟站人员要把仿制样品放置在玻璃橱窗中,统一眼光,每天下班后都要组织收购人员复查,调整眼光,纠正偏差,确保三方利益不受损失。
这一要求一直延续到现在,“每天回头看”成了百色全市各烟站的标准动作。
在贵州省烟草专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