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农业频道 > 正文

品质,托举烟叶生产转型的支点(图)

就湖北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访湖北省局(公司)局长、总经理赵全意
2015年12月01日 来源:《东方烟草报》 作者:张百厚
A+ A

  烟草在线摘自《东方烟草报》  2005年至2015年,湖北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走出了一条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兴乡富民、绿色生态、精准扶贫之路。其中,作为全省最大烟叶产区,恩施烟区是这一探索和实践的排头兵。即日起,本报刊发关于湖北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专访文章以及“湖北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看恩施”系列报道。

  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5年,湖北烟草商业系统累计投入资金近53亿元,建设烟田基础设施项目27.15万个,覆盖基本烟田280万亩;2007年启动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以来,全省烤烟亩均单产由不足200斤增加到230斤,户均种植规模由8.9亩提高到17.5亩;烟农现金总收入149亿元,户均收入由0.74万元上升到5万元,为地方政府提供烟叶税及相关税收近32.8亿元。

  十年,奋进,走出一条产业富民路。

  十年,探索,走出一条产业升级路。

  十年,跨越,走出一条产业生态路。

  “十年耕耘,惠农富农、产业升级、生态文明已内生为现代烟草农业的优良基因。”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湖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局长、总经理赵全意表示,湖北精准抓扶贫、抓调控、抓品质、抓生态,变被动为主动,变拐点为亮点,打造免检烟叶,培育知名品牌,闯出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新路。

  与广大烟农同心圆梦

  守住共识圆心,包容半径越长,画出的同心圆就越大。

  在赵全意看来,精准扶贫、改善民生,关键是要找到靶心。烟叶生产的靶心,是提升品质;烟农生活的靶心,是脱贫致富。二者重叠的靶心,就是烟草产业。

  湖北省烟叶主产区分布在恩施、宜昌、襄阳、十堰和神农架5个市州(林区)、23个县(市)、163个乡镇、1398个行政村,其中大多数产烟县为国家级、省级贫困县,这些地方群山环绕、交通闭塞,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扶贫工作的强度和难度前所未有。

  “哪里最难啃,就从哪里开始。”赵全意表示,湖北省局(公司)积极发挥行业管理和资金优势,连续10年对烟叶主产区开展田、土、山、林、水、路的综合治理,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形成了“渠相连、路相通、管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化装备格局,解决了烟区农村出行难、吃水难、灌溉难等瓶颈问题,把烟叶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成为亮点工程、优质工程和民心工程。

  赵全意认为,解决烟区种烟难后,不断提高规模化种植和社会化服务水平,让烟农轻松种烟、快速脱贫则更为关键。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湖北省局(公司)重点做了两件事。一件是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和土地整理工作,把山区曾经分散、贫瘠、撂荒的土地集中平整为可实现机械化和适度规模化的良田,统一组织发包给种烟大户、种烟能手,同时在生产补贴、技术指导、机械化农机、智能烤房、信息技术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另一件是着力推进以烟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专业户为主,以家庭农场为辅的烟叶生产组织形式,在每个基地单元建设一个综合服务型烟农专业合作社,为烟叶生产的各个环节提供专业化服务,初步实现了“两头工场化、中间专业化”生产。

  工作干得好不好,要看乡亲们过得好不好。赵全意表示,近年来,湖北五大烟叶产区出现了两个现象:一个是种烟大户、职业烟农通过扩大规模、集约经营,迅速致富,建起了新楼房、普及了互联网、购买了小汽车,生活今非昔比,而那些流转土地的农民,被组织起来参与到专业化生产中,在延长产业链中获得收益,逐步脱贫;另一个是进城务工、做生意的青壮年农民,陆续返乡参与烟叶生产,成为种烟的主体。这两个现象充分说明一个事实,烟农对党的扶贫政策充满了信心,对通过烟草产业过上幸福生活充满了向往。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赵全意相信,通过加大扶贫的力度与精度,做强下游烟草产业链,烟农致富奔小康的梦就一定会圆。

  北纬30度线上的璀璨明珠

  北纬30度线上,孕育了很多灿烂文明,这里有奇妙的自然景观,有适宜的自然生态,湖北省五大烟叶产区就处于这条纬度线上。

  如何在这个地理区位上,生产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市场名牌,推动烟叶产业升级?

  2010年,湖北省烟叶工作座谈会提出,烟叶生产“不要在规模上搞政绩、要在品质上创佳绩”。降温控增、实现软着陆由此拉开序幕。2014年,国家局实施烟叶三年调控规划,湖北省局(公司)顺势而为,以壮士断腕的勇气,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共调减种植计划53万担。

  “在烟叶生产中,严把种子收购、烟苗供应、物资发放、烟叶移栽、烟叶收购五个关口,管控到每一块地、每一株苗,确保不超种、不超收。”赵全意表示,近年来,湖北烟区持续开展不适用烟叶处理工作。2015年,处理面积54.7万亩,清除下部鲜叶142.2万担,折合干烟15.8万担,有效优化了烟叶等级质量;同时积极探索优化种植布局,淘汰非适宜区,拓展适宜区,巩固重点区域,较好地配置了计划资源。

  赵全意告诉记者,经过努力,全省烟叶收购量由2009年的280万担平稳回落到2015年的150万担,烟叶生产做到了“当年好于往年,当年质量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当年不形成新的库存,处于产销平衡”的良好状态。

  转型升级,科技是重要支撑力量。赵全意介绍,湖北省局(公司)倾心打造集烟叶科研、人才培养、技术培训、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清江源”现代烟草农业科技园区,着力在品种选育、生物技术、烟叶安全性生产技术、烟叶调制技术和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等方面推动技术创新。结合山区特点,大力推广烤房催芽、增温补光、生物施肥等先进适用技术,全面推行GAP精准农业管理模式,实施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精准施药、精准烘烤,烟叶香气风格彰显。

  赵全意认为,抓好转型,必须用好考核激励的导向作用。为此,湖北省局(公司)出台《2015年度烟叶工作考核办法》,构建了以质量为核心的责任链条,形成了“以岗定责、以责定人、量化考核、奖惩兑现”的全员绩效考核机制。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抓调控、抓科技、抓精益、抓考核,湖北烟区率先在全国培育出了“金神农”和“清江源”两大特色烟叶品牌,其在“黄鹤楼”品牌原料配方比重平均达到23%,结束了省内高档卷烟依赖进口烟叶的历史。全省23个产烟县(市)各类型烟叶分别进入“芙蓉王”“中华”“玉溪”“利群”“南京”“金圣”等知名卷烟品牌原料主配方。

  “质量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回顾现代烟草农业发展历程,赵全意认为通过十年之功实现了“三个转变”,即高档卷烟配方由依靠国外烟叶转变为依靠省内烟叶,烟农由分散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家庭农场、烟农合作社,烟叶生产由数量规模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湖北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无霜期长、雨水充沛、光照充足,鲜明的生态优势、多种地貌类型、多样性气候特征,为烟叶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保护和利用好良好生态环境,是湖北烟区面临的现实课题。赵全意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就要使产业发展与环境生态承载力相匹配、相兼容、相促进。

  围绕产业资源,湖北烟区将生态农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立足自然生态优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推进烟叶生产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

  “落实基本烟田保护制度和保护措施,在田块设立基本烟田保护标识牌,推行烟叶轮作制,遏制烟叶生态环境恶化。”

  “加大生物和微生物技术研发力度,成功研发了生物抑芽剂、生物调制剂、生物减害剂等系列产品,减少田间用药量,实现了绿色植保,有效保护了烟区自然生态环境。”

  “2007年以来,全面实施产品质量安全‘3211’工程,即做到农残、重金属、非烟物资三个控制,确保产品和烟农用药两个安全,实现质量追溯,构建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依托‘清江源’科技园区开发出烟草秸秆生物有机肥,建立‘废弃烟株—高温消毒发酵—生物有机肥—还田于烟’的循环经济模式,清洁烟田、改良土壤、增加肥力,实现以地养地,累计推广面积达到100万亩。”

  “加强植烟土壤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制定了土壤保育技术和修复技术措施,形成植烟土壤酸化治理技术规范,实现了100%推广烟草秸秆生物有机肥、100%推广陪嫁土施用技术、100%推广硝酸钾部分替代硫酸钾技术,一些土壤退化的老烟区重新成为优质烟区……”

  赵全意说,由于维护了烟区生态平衡,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烟叶化学成分更加协调、香气值更好、香气量更足,赢得了市场认可,产业和生态做到了相互包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从这个意义上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