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据《东方烟草报》报道 “十二五”以来,贵州烟草入库税金从2010年的158.13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324.26亿元,税收占全省财政总收入的13.78%,占贵州公共财政收入的21.5%,占全省烟、酒、煤、电、商五大支柱税源的50%左右,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税金总额的44.5%。2015年上半年,贵州烟草克难而进,上缴财政税收176.34亿元。
这一串惊人的数字,并不足以完全说明贵州烟草的贡献。近年来,烟草行业深入践行“工业反哺农业”,以多种形式支持新农村建设,带动烟农推动农业现代化。在减工降本的同时,烟草行业带来的产业延伸,解决了更多农村就业问题,让农民尝到了农业带来的甜头,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记者在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的相关资料上看到这样一组数字:目前,贵州省88个县中有59个县种植烟叶,全省5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有34个县种植烟叶。从2010年到2014年,贵州省种烟农户从14万户增加到15.5万户,烟农种烟总收入从51.3亿元增加到81.5亿元,户均收入从3.66万元增加到5.25万元,种烟农户人均收入从8319元增加到11932元,是2014年贵州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8倍。
参与新农村建设
把农村变成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盛夏7月,万物蓬勃。在贵州省余庆县白沙水乡烟农王建国看来,住上依河而建的“联排别墅”,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白日梦”。刚从烟地忙完回家的他,在家门口顺手拨开垂下的柳枝,摘下一个新鲜的小黄瓜,叫爱人中午加一个凉拌小菜。
王建国的家原在大山里,交通不便,饮水困难。2012年1月,由余庆县政府牵头,以烟农为主体,烟草工商企业参与的白沙水乡烟农新村建设临河而起。两年后,108户村民便搬进了新居,其中烟农占83%。
新居建好了,河道干净了,路网完善了,文化广场也建起来了,生活的变化之大、之快让村民自己都不敢相信。农忙时上山种烟,农闲时在家经营乡村特色旅游,没想到自己家的房子还能带来赢利,生活美了,钱也多了,村民们乐开了花。王建国家买了4辆家用轿车和农用车,开农用车还是轿车去干活,他们自己说了算。每年15万元的种烟收入让一家人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到王建国家串门的烟农邹明亮更是直截了当地用“不差钱”来描述现在的生活。
白沙水乡新农村建设只是烟草行业工业反哺农业的一个缩影。在贵州省西北部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充足的日照也为种植优质烟叶提供了良好条件。走进秀水乡秀水村,一片片烟地迎风泛起层层绿波,烟农们戴着草帽在烟地里忙着采摘烟叶,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这些绿油油的叶子很快就能到烟站变成“白花花的银子”。
在烟地的边上,几十幢规划统一的黔西北民居格外显眼——贵州中烟投资580万元兴建的贵烟新村,解决了烟农的居住问题。66岁的村民马应府刚在烟地里干完活,听说记者要去新村参观,很热情地把记者请进家门。住在220平方米的两层砖房小洋楼里,马应府黑黝黝的脸上泛着淳朴而幸福的笑容:“要不是烟草部门帮助大家修建了贵烟新村,我们现在还居住在土墙房里。现在,我和老伴儿种了9亩烟,年收入近4万元,花钱也不愁了。”
在威宁的迤那镇,一片绿油油的烟海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芒,一排新民居装点着农民的幸福生活。迤那镇是芙蓉王社区所在地,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积极协调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在此参与新农村建设,70户村民没花一分钱就住进了新房子。芙蓉王新村还通过开展一系列培训活动,帮助农民提升种烟技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9年的2800元增加到2014年的7825元。
2012年至2014年,烟草行业连续3年每年投入2亿元,支持“多彩贵州·美丽乡村”建设,烟草扶贫新村日渐成为贵州山区一道别致亮丽的风景。
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马应府和老伴儿有信心种好9亩地的烤烟,是因为尝到了农业现代化的甜头。马应府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利用机器一天能耕地7亩或者拖沟10亩,“种了30多年的烤烟,现在轻松多了”。
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烟草部门长期致力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在乌蒙山区的高原烟海管理区,一条平整的柏油路蜿蜒延伸在一片绿地之间,这是烟草部门和当地政府共同为农民修建的道路。毕节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副经理翟欣指着烟海欣慰地说,即使以后这里的农民不种烤烟了,这条路仍然能为当地经济发展作贡献,这是让烟草人骄傲的事。
在深圳打工返乡的林双龙,看到路都修到了地头,毅然带着妻子辞职回家流转了70多亩土地,全部种上烤烟,加上换季时轮种一些蔬菜出售,年收入达15万元。“上有老,下有小,回家还能挣钱,谁愿意出去打工呢?”林双龙说,还是在家里待着踏实。
从2005年起,烟草行业已累计投入130亿元用于修建烟水工程,受益农田面积574万亩,建设密集烤房15.3万座,建成机耕路6684公里,配置农机具6.2万台(套),建成育苗大棚356万平方米,土地整理8.6万亩。
种烟基础打牢了,还要解决劳动力和专业化服务的问题。以前,为降低种植风险,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烟农陈家学采取了和邻居合伙种植的方式。而当前,越来越多的烟农选择加入专业合作社。
2009年,威宁朝阳烤烟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为烟农提供专业化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服务,帮助烟农减工降本。鉴于2014年洪涝给烟农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在政府和烟草部门的支持下,合作社2015年还给烟农买了种植保险,解除了烟农的后顾之忧。
而凤冈县群丰烟农专业合作社除了为烟农做好专业化服务外,还把党支部建到了合作社。合作社理事长罗会峰作为党员,常常自掏腰包帮助困难烟农购买物资,一有空闲还帮烟农搞种植。该片区烟农全部加入了合作社,收益年年增长。
想起以前采摘烟叶只能人背马驮、烘烤时每天半夜要醒来三四次添火的种烟经历,烟农李大鹏说“累”。
如今耕地有农机,烘烤全部智能化,还有烟草部门技术人员专业指导,凤冈县进化镇熊坪村烟农甘大友夸“好”。
“农业专业化让我们农民干得更少、过得更好。”进化镇烟农邹忠伦已经尝到了烟叶种植专业化带来的甜头。秀水村烟农马本国把土地看得很重,根本不愿意租给别人:“自己种上烤烟,孩子的学费有了,家里的新房有了。”马本国也准备给家里添一辆轿车。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砚山镇回龙村烟农田友依靠种植的15亩烤烟,能保障3个孩子顺利完成学业。
自2007年以来,贵州结合山区实际,探索“小集中,大串联”的“珍珠项链式”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模式,积极推进土地流转,烟叶规模化种植水平不断提升,全省户均种植面积18亩,百亩以上连片种植占73%,建设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147个,引导组建烟农专业合作社148家,依托烟叶生产关键环节,大力开展专业化服务。
目前,种植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烟农职业化的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组织模式逐渐成形。同时,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中形成的先进实用技术和生产组织模式、管理经验等在全省其他农业生产领域逐渐得到推广应用,引领全省现代农业转型发展。
延长农业产业链
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
专业化、规模化的烟叶生产带动越来越多的产业发展,产业链延长带动了农民就业,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民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
遵义兴乐烟草废弃农膜回收加工厂车间干净整洁,近十名工人正在各自岗位上认真工作。张庆远外出打工回来后在这里找到了工作,每月3000多元的计件工资,加上4天的正常轮休,让他感受到了乡村“白领”的幸福。他一边整理用种植烟叶产生的废弃农膜加工制成的篮筐,一边用标准的普通话与记者交谈:“相较于在外面打工,这是‘纯收入’。”
在凤冈县中华原料烘烤工厂,当地村民谢生平正与3位村民进行插签烘烤的装料工序。他们4人齐心协力装满整房烟叶就能得到360元的工钱。在这里工作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固定的工种岗位,需要工作的时候他们就换上工厂统一配发的翠绿色短袖来上班,休息的时候就回家经营自己的几亩地,不用打卡、没有监工,在烟叶成熟的季节,每个月能挣2500多元工钱,家中的农活一点儿也不耽误。谢生平说:“比起外出打工,现在的生活让我感到满足。”
2010年2月,金沙县桂花乡拉开了生产有机烟叶的序幕。有机肥成了必需品,金沙县加孟合作社应运而生。合作社自2013年10月开始利用酒糟等生产有机肥,目前年产量3万吨,不仅实现减工降本,还在改良土壤、保护环境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合作社也解决了50余人的就业问题。在外出打工一段时间后,当地村民龙方碧决定返乡回家,3000元左右的工资让她在家门口过上了幸福生活:“我们以前想象的农业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穿不上几天干净衣裳。现在,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现代农业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变好了、变美了。”
产业带动致富路越走越宽敞,越来越多的农民回乡了。留得住,能致富,农民钱包鼓了,腰板直了,笑容多了,生活越过越美了。
有山、有水、有人家,才有乡愁。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