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农业频道 > 正文

河南省三门峡市局打造“百里生态烟叶长廊”

2015年08月14日 来源:《东方烟草报》 作者:江一舟、程明远、叶新波
A+ A

  烟草在线据《东方烟草报》报道  

  编者按:生态条件对烟叶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

  三门峡市坐落于豫西山区、黄河腹地。良好的生态环境让这座峡谷之城一直保持着生态优势。近年来,随着河南省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布局优化,三门峡的地域优势越来越明显。三门峡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新一届党组接过发展接力棒,持续深化烟草农业建设,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之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烟叶移栽后,卢氏县山区的风光。

  专业化培训使烟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图为烟农在按照技术规范进行烟叶打顶。

  江一舟摄

  专业化的烟叶分级工场。

 

  无人飞机在烟田植保作业。

  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烟村半城田。豫西因山水而美。

  走进河南三门峡,人们会惊叹于漫山遍野的苍翠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伏牛山脉由东南向西北,海拔不断升高,在豫陕交界处陡然而起,山顶的民居、半山的窑洞点缀着这独有的地貌。

  出三门峡向南50公里,海拔达1200米,三门峡市卢氏县杜关镇就“驻守”在群山中的一块绿野中。这里是杜荆河流域三门峡饮用水源头自然保护区,是三门峡烟草“百里生态烟叶长廊”示范区。

  生态宝库修筑致富金窝窝

  从空中俯瞰杜荆河,景色壮观,三山夹两川,形成“U”型的峡谷小平原。

  这片山区没有工业污染,横跨黄河、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高达69.34%,卢氏县空气平均负氧离子浓度高达每立方厘米3000个,是城市公园平均值的7.5倍,素有“中原绿宝石”“豫西后花园”之称。

  生态良好、气候温和、雨量适宜、光照充足、水源干净……杜荆河畔所拥有的“生态财富”与生产生态优质烟叶的自然条件高度吻合。

  怎样才能把这笔“巨额财富”转化成持续的“生产力”?三门峡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给出了答案——围绕“聚焦生态、依托生态、保护生态”,把这座生态宝库修筑成致富的“金窝窝”。

  卢氏县沙河乡杨家村57岁的烟农刘换生,从1986年开始种烟。他回忆道:“路难行,水难找,田里的石头蛋难搬走。”在他看来,一个个困难横亘在村民面前,曾经的“田在山间落,人在山中走”的窘况严重制约了烟叶种植,像不可逾越的高墙阻碍着村民们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

  “要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资本!”三门峡市局(公司)党组决定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帮助烟农发挥当地优势、走上致富道路。

  2014年,《三门峡卢氏杜荆“百里生态烟叶长廊”实施意见》正式出台。

  杜荆河畔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10公里的1万亩烟田被纳入规划区,建立起基本烟田保护制度,形成了“黄金叶”品牌杜荆河畔绿色生态烟叶“一条长廊”;成立“鑫叶”烟叶专业合作社,1773户烟农踊跃入社,组建了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劳务等6个专业服务队,配置了1145座密集烤房、387台动力机械和20余台植保器具。一个初具规模且集育苗、烘烤、培训、实验、教学为一体的烟农综合服务中心建立起来,浓香型豫烟品种展示园、精益管理科技示范园“两个园区”建成,育苗工场、烘烤工场、烟秆废弃物再利用处理场“三个工场”应运而生,“一社两场六队、一分五统三量化”运作模式初步形成……

  黄土围子变梯田,蓄水池遍布山野,密集型烤房拔地而起,农机具开进梯田……两年间,一项项利民举措改变了小山村。没想到山上的田地“喝”上了自来水,没想到山坡上的土地能机耕,没想到如今种烟这么轻松……面对记者,村民们说出了一个个“没想到”。

  因势利导吹响产业集结号

  卢氏县杜关镇北王村51岁的烟农南朝红,今年在杜荆示范区承包了55亩烟田,与原先在家门口种烟相比,规模上去了,效益也翻了几倍。

  大山里种烟,最难的还是土地资源无法有效集中。但是烟农们普遍反映,在政府这个“红娘”的牵线搭桥下,通过土地流转,规模发展的难题解决了。

  要谋发展,先成规模。这是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先决条件。

  据了解,“百里生态烟叶长廊”规划建设面积有100余平方公里,涉及12个行政村,基本烟田面积1.5万亩,含常年种植烟叶面积1万亩和沿杜荆河畔核心示范区5000亩。

  规划实施前期,三门峡市局(公司)积极同各级地方政府展开土地流转的规划与论证,狠抓布局优化调整,开展土地流转,整合烟田资源,大力培育新型烟叶生产主体。

  “去年,杜荆示范区户均种植面积为13.7亩。其中,10亩以上专业户411户、100亩以上家庭农场4个、百亩以上连片16个。”杜关镇镇长张攀表示,植烟农场主的出现,给思路闭塞的山村百姓带来了经营理念上的转变。

  刘汉青是从土地流转中获益的烟农之一。

  2014年,有着20多年种烟经验的刘汉青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300亩土地,兴办了自己的烟叶农场。

  “从分散种植到农场化经营,烟叶生产更加便捷,各环节之间实行专人负责,管理人员实行环节考核,劳动效率提升了,烟叶质量稳定了,生产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刘汉青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烟农走上了职业化的道路,“种田”变成了“事业”。

  土地多了,管理细了,责任明了,产业化理念深入人心,随之而来的是烟农们逐渐建立起来的信心与鼓起来的钱包。

  技术集成释放发展原动力

  “建设生态特色烟叶生产基地,生态是基础,技术是关键。”三门峡市局(公司)烟叶生产技术科科长苏富强说。

  作为全国第一家地市级烤烟综合标准化示范单位,三门峡市局(公司)建立起了完善的烟叶生产技术推广体系和服务体系。2014年以来,通过与科研单位加强合作,三门峡烟区初步形成了种植特色品种、保护特定生态、集成特有技术、彰显特色风格、满足特定需求的“五特”生产技术体系。

  在保护生态方面,三门峡市政府将杜荆河畔划定为城市饮用水源特定保护区,实施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推广烟田轮作、绿肥掩青、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特色技术,开展清洁生产,实施病虫害绿色(物理)防治。

  3月26日,记者在杜荆烟叶示范区采访时,一台台挖掘机正在烟田作业。

  “我们使用挖掘机对烟田进行深翻,根据不同地块,按照40厘米到60厘米不等的要求,将深层土壤翻耕出来,有效解决了病虫害的问题。”杜关烟站站长赵春亭介绍说,围绕生态,杜荆生态烟叶示范区打出一套“组合拳”,包括豆浆灌根、建设生物质成型燃料加工生产线,建设20座热泵烤房和20座羟基液态燃料烤房,运用清洁能源烘烤等,依靠环保技术释放发展的“绿色动力”。

  “烟叶长在天然氧吧里,喝的是矿泉水,用的是有机肥,加餐还能品豆浆。”采访中,有位烟农这样说。

  除此之外,在种植特色品种方面,杜荆生态烟叶示范区以种植云烟87、中烟202品种为主,示范推广豫烟10号、11号,实现了品种与生态的有机结合。

  在集成特有技术方面,三门峡市局(公司)同郑州烟草研究院、河南农业大学、河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展开密切合作,共同制定生态特色烟叶技术方案,优化播栽期,坚持深耕松土、配方施肥、起垄覆膜、绿色植保、豆浆灌根、成熟采收、科学烘烤,集成生态特色烟叶生产技术,为打造生态特色烟叶品牌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彰显特色风格方面,采取“品种+生态+技术”综合措施,强化“浓香型”风格技术研究,努力实现良种良法相配套,充分彰显三门峡生态烟叶“醇香甘润”的风格特色。

  在满足特定需求方面,三门峡市局(公司)按照原料市场化导向要求,深化基地单元建设,围绕“黄金叶”品牌的需求,推进烟叶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坚持“五员一卡”收购管理,强化烟叶质量溯源管理,努力为卷烟工业企业提供优质、安全的烟叶原料。

  “建设生态特色烟叶,不仅提高了等级质量,而且提升了烟叶的内在质量,化学成分更加协调,浓香风格更加彰显。”河南中烟技术中心对三门峡生态特色烟叶建设工作予以高度评价。

  队伍建设注入生态长流水

  对于技术培训,卢氏县杜关镇马王村烟农王波感觉去年以来最大的变化是次数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细。

  “现在一年大大小小的培训要100多场。”王波介绍说,现在从收购结束就要开始培训,从土地整理到冬耕深翻,从大麦掩青到起垄覆膜,从移栽施肥到中耕除草……各种培训基本不断档。

  杜关烟站技术员郭小波也表示,原先是专家讲得多,烟农记得少;现在是视频教学辅助现场指导,对基层工作人员而言也是一种提升。

  “构建生态烟叶的产业化,必须注重提高烟叶生产一线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

热文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