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
贺朋涛劳模创新工作室
所属单位:广西中烟柳州卷烟厂
基本情况:成立于2020年,以广西五一劳动奖章、广西技术能手等荣誉获得者贺朋涛名字命名,由车间技术骨干组成,是一支具备专业攻关水平和较高创新能力的团队
工作特色:服务于生产,致力于将工作室打造技能人才“训练场”、创新成果“孵化器”
工作室带头人贺朋涛(前排中)与其他成员一起在生产现场诊断设备问题。周珂全摄
工作室骨干成员在给青年员工讲解新制丝线工艺设备。贺朋涛摄
工作室骨干梁志远(左)与车间维修人员分享设备维修经验。周珂全摄
工作室骨干成员在进行设备维修。王建新摄
风速仪、测试仪、振动仪、电气实训平台……走进广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柳州卷烟厂贺朋涛劳模创新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些摆放整齐的精密设备。在这个装备齐全的技能人才“训练场”上,贺朋涛和他的团队用智慧和汗水一次次打开创新之门,解决了一个又一个设备疑难杂症,为卷烟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比如,部分烟箱打包带带有金属铁皮扣,无法通过卷带机,经常需要人工辅助解开,导致解带效率低。一线生产的需求就是命令,工作室迅速成立课题攻关小组。经过多次测试,技术人员将原光滑卷辊改成齿状型卷辊,顺利完成了开包机解带设备的改造,生产效率由77.3%提高至98.67%,基本实现了去人工化操作。
今年以来,根据“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要求,工作室聚焦一线痛点难点问题开展项目攻关,广泛征集操作工对设备、技术、工艺等方面的建议,通过项目开源、课题招募、创新管理积分制等形式不断发掘创新课题和创新人才,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截至目前,共解决职工群众提出的问题及意见建议21项,切实保障了生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与此同时,工作室加紧智能化生产探索步伐,开展了《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制丝车间智能排产系统研发》这一项目。该项目致力于依托MES系统,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对生产进行智能排产,对制造系统进行智能赋能,实现“机器换人”,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设备管控水平。
自成立以来,工作室在强化技术攻关、引进新材料新技术、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不断突破。截至目前,工作室已成功立项10余项创新课题,申请7项实用新型专利,发表5篇技术论文,为高质量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大师课堂
打造创新“生态圈”
贺朋涛,制丝车间修理工、高级技师,曾获广西五一劳动奖章、广西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他牵头负责的技术创新项目屡创佳绩,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全国QC小组成果一等奖3项、全国六西格玛项目发表赛一等奖2项,先后在不同等级期刊发表科技论文8篇。
工作室就像放大器,将劳模的示范带动作用无限放大,在成就个人梦想的同时,也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推动了企业发展。工作室成立一年多,便能获得这么快的发展,与工厂积极打造创新“生态圈”、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密不可分——
以机制作“土壤”。不断完善自主创新管理体系,优化工作室建设规章制度,明确工作制度与工作目标,强化工作室规范管理。对工作室的日常工作管理、项目课题管理、人才梯队建设、经费管理制度及奖惩制度不断细化,为创新工作的推进提供支撑。不断优化工作室管理及项目运营的工作流程,将技改创新项目纳入档案管理并改进,以机制作“土壤”,成为工作室运行发展的强有力根基。
用平台引“活水”。 借助工作室这个平台,广泛吸纳管理、工艺、技术、生产等方面的青年技术人才,充分挖掘和发展内外部资源,实现跨部门、跨项目的联合攻关,集中力量办大事。群雁高飞头雁领,我们通过课题招募的形式,以工作室技术骨干为带队人,面向一线员工招募组员成立攻关团队,通过科研引领、项目育才、项目成才,让创新之源活起来。
以氛围造“空气”。充分利用工作室平台和资源,在车间掀起学习与创新的浪潮。一方面,多维度开展员工学习和考评,通过开设技能鉴定培训班、专题学习课和开发主机设备教材等多种方式,全方位促进员工技能提升;创新采用“员工培训+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模式,不断增强学习效果,持续提升员工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广泛开展“老带新、师带徒”活动,依据工作特长、专业技能进行师徒结对,通过分层次培训、培养与考核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技能传承和技术提升,形成全员大练兵、人人敢创新的良好氛围。
以激励为“阳光”。依托公司奖惩制度规范,细化劳模创新工作室激励措施。设置常规奖励及特别奖项,激励员工更多投身于技术创新、降本增效的探索钻研中;每年对项目成果进行综合评定,将结果作为技师聘任、评优评先、岗位晋级等的重要依据,通过畅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激励全体员工以创新为途径,沿着多层次“金字塔”快速成长;广泛树立劳模典范,充分发挥标杆效应,筑牢创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为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的内在动力和时代元素。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