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虎年仲夏一个普通的清晨,静谧的卢氏山城还在沉睡,82岁高龄的退休老干部王自强在晨练途中习惯性地瞥了一眼他既熟悉又陌生的原工作单位三门峡市烟草公司卢氏县分公司办公大楼,一个醒目的绿色烟叶标志外加汉鼎简大黑字体书写的“中国烟草”字样高高地矗立在墙体上,分挂大门两侧的卢氏县烟草专卖局及三门峡市烟草公司卢氏县分公司招牌,已然告诉他今日与昨日的不同。
精神矍铄的王自强老人茫然了,飞速变化中的卢氏烟草伴随着共和国改革开放的脚步成长,走过了太多太多艰难而坎坷的发展历程,60年弹指一挥间,往事如烟,恍如昨天,他的思绪又回到了那些蹉跎岁月中。
1960年6月,年仅20岁的王自强,从信阳农专毕业,被组织分配到了陌生的卢氏县农业局,从事起了农副产品的生产收购工作。从豫东来到豫西,尽管生活习惯不同,但他很快便适应了居住环境,并一头扎进了工作当中,为改善当地农业生产落后面貌而不懈奋斗着。随后,他从家乡接来妻子也一并到卢氏安家落户,开启了第二故乡的创业奋斗历程。其后,他又先后到县生产资料公司、县供销社从事商业工作。
因工作出色,加上农学专业毕业,后又经历过农业商业工作历练,使他成为了既懂生产又懂经营的行家里手。1983年12月,王志强被组织任命为副组长协助负责组建卢氏县烟草公司。从此,他便与烟草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首届核心组建小组成员,面对一无所有、尚处在襁褓中的烟草公司,尚处于43岁年龄段的这个豫东硬汉没有退缩,反而更增添了他无穷的干劲。没有人,他和筹建组一帮人向组织软磨硬泡,从县糖烟酒公司、生产公司要来了16个人,加上他,组成了17人的创始团队。没有办公场所,他利用曾任农商口技术专家的便利条件,从商业局干部私人手中租来了2间不足28平米的破旧小屋权且栖身。没有办公桌椅,他把商业局楼道内废弃的一张三条腿的桌子搬来支起办公,并从垃圾堆中拾来一条一头有腿、一头没腿的板凳,用砖头支起用来开票。没有启动资金,他到洛阳分公司要来了价值3万元的滞销卷烟……
正是凭着一张三条腿的桌子、一张两条腿的椅子和3万元滞销卷烟这些全部家当,加上像王自强那样的一群创业者和继任者前赴后继的艰难创业,卢氏烟草在较短时间内就实现了历史性嬗变。
烟叶种植面积由公司组建之初的78亩,发展到90年代末期的10万亩,并且一直稳定到现在的8万亩左右。烟农由当初的13户100人,壮大到现在的4000余户、2万余人。烟叶单产由当初的87公斤,提高到现在的140公斤左右。亩产值由当初的120元,上升到现在的六七千元。烟叶收购量由当初的4800担,提升到现在的逾3万担。烟农总收入由当初的不足万元,提高到现在的逾3亿元。卷烟年销售额由当初的80万元,增长到现在的近2.8亿元,毛利由当初的几近为零,一举突破到现在的逾7000万元。而企业每年实现的税利也由当初的2万元,一举突破到现在的中型企业发展规模。员工队伍由当初的17人,发展到现在的近300人。企业目前拥有21个标准化烟站(点),大小建筑物的门头标识均统一制装,办公自动化装备一应俱全,员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现代企业制度日臻完善,社会贡献率和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
一业兴带来百业旺。烟叶生产给卢氏带来了多项荣誉, 1990年被评为河南省优质烟叶基地一级达标县,1986至1998年连续13年蝉联“全国烟叶生产收购先进县”桂冠,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卢氏因烟叶而登上了中国烟草的神圣殿堂,被誉为全省乃至全国烟草行业的“一面旗帜”。烟叶生产也给卢氏带来了滚滚财源,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规模种植40年来,烟农累计收入达到了48.12亿元,地方烟叶税收入10.59亿元,2万名农民靠种烟摆脱了贫困,8000余户烟农走上了小康之路。近年来,农民兴起了购房热、小车热、进城热、旅游热,烟区座座楼房拔地而起,代替了土窑洞、茅草房,琳琅满目的家用电器、各色车辆、时尚服饰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烟农切身感受到了烟叶生产所带来的福祉。同时,卢氏县还用烟叶税收兴办了社会公益事业,改善了烟区农村水、电、路、网络通讯、学校、村室、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态环境,形成了以烟富民富县,用烟叶收入促进烟叶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
……
当他得知烟草行业自上而下更新标识之举,是行业强势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达到鼎盛阶段的必然结果,正如生活富裕安康之家更换门头、洗漱打扮、盛装出行,出有车、食有鱼行为一样时,王自强老人又释然了。他见证了共和国成长的历史,见证了烟草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全过程,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复兴、人民的安居乐业,这不正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亿万华夏儿女的共同期盼吗!
迎着初升的第一屡阳光,王自强老人不觉热泪盈眶,发自肺腑地默默祝愿——
烟草您好!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