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匹张开双翅四蹄腾空的棕色骏马,驰骋在蓝色背景的天空上,脚下踏着崇山峻岭与高楼大厦,这就是红极一时的“飞马”牌香烟的经典包装,象征着革命的发展如骏马飞腾。这款“飞马”牌香烟,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与情感,可谓“时代的眼泪”,它的诞生和发展充满了传奇色彩,它的“功绩”,也足以让出生在和平幸福年代的我们铭记在心。
一根燃尽的烟屁股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举国震惊,为了守护我们的祖国,国共两党暂时放下内斗,统一战线,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了更好地团结起来,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提出统一整编南方各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开赴华中敌后抗战的建议。
经过两党谈判达成协议,1937年12月25日在汉口,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正式成立(后称新四军),
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周子昆为副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为政治部副主任。1938年1月6日,新四军移至江西南昌,同时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以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新四军遵照中共中央对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在大江南北河湖港汊地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伪军,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新四军成立后不久,参谋长张云逸召集干部开会,商讨抗战及后勤补给等问题。刚一散会,张云逸看到不少战士们跑进会场,伏倒在桌子底下搜寻着什么,等找人一问,才知道他们这是在捡烟蒂。
那时根据地资源匮乏,战士们有烟瘾,没有钱买烟,部队也没有香烟配给制度,张云逸看了战士们捡食烟蒂的样子很是痛心。后来又经走访调查,发现战士们对香烟的需求很大,除了捡拾别人丢掉的烟蒂之外,他们还会用树叶、麻叶晒干了卷在旧报纸里,充当烟来吸食。张云逸心里五味杂陈,他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战士们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下了战场连口烟都抽不起,这不是新四军的作风。当时,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正逐步走向正轨。正好中央有关于发展生产、从事经济建设的指示传达下来,新四军自己办个烟厂完全是可行的。张云逸找到新四军的供给部长胡弼亮商量此事,还计划在将来,把发香烟也加入供给制度中。
图张云逸
张云逸给胡弼亮提了要求:“自己办烟厂,头一条重要意义,就是配合政府开展对敌经济斗争。这也是根据地建设的一个项目,要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执行,严格遵守政府的税收政策,照顾烟农的利益。”。张云逸还当面给胡弼亮批了42元淮南币作为开办烟厂的经费。接到任务后,胡弼亮立即着手安排开办卷烟厂。当时,淮南的烤烟早已闻名国内外,但是来自南京、扬州等地的客商,总是在淮南压价收购烟叶,高价倾销外国的和敌占区的香烟,一进一出,两头剥削。敌人更利用这种关系实行经济侵略,根据地大量资金外流,烟农受害。抗日民主政府曾三令五申,限制外烟进口,但因根据地里只有一家私营小烟厂,根本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外烟还是不断渗入。
照当时的情况,在淮南地区办起卷烟厂,不仅是为了满足战士所需,也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经过调查后,胡弼亮得知天长县铜城镇有一个小卷烟厂,因为经营不善,即将破产,这正是绝好的机会。如果能够达成合作或者收购烟厂,连厂房、机器、人员都有了,立刻就能开始生产,省时省力。他找到烟厂老板,跟他说明合作意愿,老板所在的镇子刚刚被新四军解放,心怀感激,没有多提要求,很快就达成了合作:卷烟厂提供厂子、机器和现有人员,其余一概不用过问,最后每年能拿到20%的利润。有了地方后,胡弼亮一面购置设备,一面派人去学技术,不久后,“新群烟草公司”就正式投入生产了。来自淮南《人民日报》社的同志们给新烟厂的烟取名叫“飞马”,又设计了展翅飞腾骏马的形象,寓意美好。
一款来自根据地的香烟
当时,华中根据地的香烟市场挤满了外地名烟,“飞马”牌香烟初出茅庐,只能以更高的质量和更低的售价来争得一席之地。为了能使“飞马”牌香烟立足并发展壮大,有关同志日夜钻研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当地的烟农们听说新四军开办了烟厂,都把上不连枝、下不沾土地上等好烟叶送进烟厂。这种烟叶,味最纯,色最好,每株只有六七片,烟农们乐呵呵地说:“支援军队办烟厂,一片烟叶一片心。”当地妇救会、儿童团也动员起来,不计报酬地来帮助拣烟叶,抽烟筋。
不久后,卷烟厂初见效益,胡弼亮又从上海聘请资深卷烟工人,购买新的设备,挖掘新的名烟配料和制作方法,从此,飞马牌香烟的制作技术不断改进,质量日日提高,每天有两千条左右“飞”出工厂。
“飞马”牌香烟销量大涨,自然挤占了其他品牌的市场,有些烟商就坐不住了,恨不得将它除之而后快。在这样的环境下,“飞马”牌香烟与其他香烟来了一场光明正大的比拼。1942年的某天,桐城镇来了很多生面孔,他们和当地的工人、军人、烟农一同挤在茶馆里,围观这一场香烟的“比拼”。几个品牌的香烟和“飞马”牌香烟一起在桌上燃起,烟雾中大家围成一圈,一动不动地盯着这些香烟,直到它们燃尽,检验烟丝。在一众品牌烟中,唯有“飞马”牌无烟梗子,一色金灿灿的纯叶,吸上一支,一片芳香,色、香、味均属上乘,成本与售价却很低,性价比超出其他香烟一大截。这一局,“飞马”牌完胜,从此以后名声更躁,飞入千家万户。
胡弼亮花42元开厂创办的“飞马”牌香烟,凭借良好的口感与质量,销量节节攀升,一时风头无两,火速占领了淮南地区的香烟市场,本是为渡难关生产,最后竟走俏上海南京,这令烟贩子纷纷冲破重重阻挠,穿越战火前来采购。
在那个年代,“飞马”作为礼物赠送亲友,是很有牌面的,其质量过硬,口感绝妙,在敌占区广受好评,这成为了它畅销的保证。烟商正是看中了这一点,纷纷绞尽脑汁与淮南烟厂搭上线,希望能赚上一笔。当时的卷烟厂,为了满足接连不断的订单,日夜不休地生产。每天天不亮,厂门口就都停满了马车,排队等着装箱运货。这些前来抢购的烟商大半来自敌占区,那时候战争形势严峻,敌人对我方根据地进行了严密的封锁,企图将我军困死在这里。
在这样的环境下,烟商们冒着生命危险,穿过敌人的严密封锁来采购“飞马”牌香烟,只因为有暴利可图。烟商们与卷烟厂达成默契,用“大英”等其他品牌的烟盒,里面装上“飞马”牌香烟,再一箱箱运输出去,躲过敌人的盘查,顺利销往敌占区。最终,“飞马”牌香烟终于打破敌人的封锁,真正腾飞起来,不仅满足了战士们的用烟需求,也为根据地带来了巨额财富,补充了军需,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飞马”牌香烟依旧炙手可热,毛主席和陈毅将军等国家领导人都会抽这个牌子的烟,普通群众更是对它心向往之。
有人回忆道,在资源匮乏的年代,穿一件白色的确凉衬衫,上衣口袋里放包“飞马”,裤子口袋塞一张十元钞票,就是当代“高富帅”了,是人们眼中的“大户”。
立下大功的飞马
飞马烟还有一个响亮的外号,叫“四爷的烟”,这个“四爷”,指的就是新四军,是当地群众给起的名字。因为质量过硬,“飞马”牌香烟需求越来越旺,供不应求,为新四军筹集到大量资金,部队用这些资金换来了大批药品和武器装备,到抗战后期,新四军的装备已经不亚于日本军了。战士们也过上了“香烟自由”的日子,除了满足战士们的需求,补充军需,烟厂盈利的其他部分还用于支援灾区,在华北大旱灾的救灾行动中功不可没。
“飞马”牌香烟搞得有声有色,其他部队也开始有样学样,投资多种行业,到处开办工厂,有很多厂子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国企的前身。
新中国成立前夕,“飞马”牌香烟还曾立下大功。
1949年的9月,开国大典在紧密筹备中,敌人正伺机而动,准备做最后的搏斗。一天傍晚,一名叫刘拴虎的解放军战士在天安门附近巡视时,发现了不同寻常的东西——烟头,而且是“飞马”牌香烟的烟头。当时“飞马”牌香烟在这样的普通居民区是很少见的,刘拴虎有些警觉,四处查探,进而发现了皮鞋的印记,更加佐证了自己的猜想——附近有反动份子出没。
为了谨慎起见,他更加谨慎地盯着附近的情况,最后抓住了一个的国民党特务。那人交代,他的任务,就是绘制详细的天安门周边地图,以备在开国大典时炸掉中共领导人的车队。后来经过审问,又抓捕了一批反动份子,他们都是伺机要在开国大典期间搞破坏的国民党反动派。
远在台湾的蒋介石,恐怕万万想不到,他派来的特工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破绽都能被我方战士精准察觉,又怎么可能在开国大典上成功反击呢?据传,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飞马”牌香烟将要复刻,不知老一辈的人们再次尝到飞马,是否会想起那个物质不丰但精神纯粹的年代呢?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