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有酒规,茶有茶习,烟有烟俗”,“酒要满杯,茶要半碗,烟要齐整”,在湖北西南部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流传着关于烟酒茶的不同风俗。
“凡民,歌五常之性,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上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无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恩施,属于古巴国,自古巴楚文化、巴汉文化交融合流,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外族迁入,以致形成“汉侗蒙混居,土苗白融合”的民族格局,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民族风情的民俗文化,尤其是具有山地特色的烟俗,独具一格,别有风趣。
后来居上的“外来客”
恩施食俗丰富,酒规茶习产生年代无可考据,但烟俗却与恩施烟草起源密切相关,至今还流传着“来客先上烟,生人亲有亲;坐下奉碗茶,开口好搭话;桌上敬口酒,感情年年有”的俗语。
颇有意味的是,在烟草进入恩施大山后,地位便迅速上升,超越了酒和茶,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巴国烟俗。“未闻淡巴菰,歇稍以咂酒、油汤、山茶、醪糟、合渣为乐;淡巴菰至,先吸后饮!山民,狩猎者多,夜行者广,均以火烛为亮,后以淡巴菰为信……民风渐起,无以扭转!”这段记载恩施烟草流行的文字,形象地说明了当时烟草风起云涌的地位。
土家语“歇稍”,又称“歇气”,是指庄户人家在田间地头干活时,每隔几个时辰就停下休息。明万历年前,烟草尚未进入恩施大山时,山人歇稍均以咂拐枣酒、品油茶汤、吃老鹰茶、食甜醪糟、喝合渣水为主,这些天然饮品解乏止渴,配以啃干焙饼同食又补充体力,成为劳动必需品,类似今天流行的各类冷热饮料。猎户夜晚进山打猎,以火烛为亮光作为信号。
而烟草进入后,却发生了逆转。烟草不仅成为农户歇稍的主角,也成为猎户出行的信号。可以说,烟草的出现,带动了烟俗的产生,而烟俗的演变,又推动了烟草的风行。至于烟草从默默无闻的外来客后来居上,位居烟酒茶消费品之首,土司贵族、达官贵人功不可没。
起初,烟草作为朝廷“回赐品”风行恩施上层社会,于是便有了“士人不吸烟饮酒,其人必无风味;士人不谈烟说酒,其人必无品味”之语。在当时的上层社会,烟草与服饰、诗词并称为衡量上层人物社会地位的“三件宝”,甚至成为对外交往、婚丧嫁娶的重要奢侈品。
“建始业州西门刘氏兴虎,娶东门张氏桂英,下聘烟五担……”这是刘氏后人家史所记载的一段文字,与“婚嫁之礼,烟为上等”的文史记录相吻合,见证了明末清初时期,烟草成为嫁娶聘礼的情况。
大户人家将烟草作为聘礼显示经济地位,在文人墨客的笔下也有着记载。“残斗吸食烟之乐,笔墨纸砚幻与前,提笔如神文章成,斗言曹植亦逊色”,这首由明末进士孙光祖所写的《咏烟》讲述了烟草在文章创作中的妙处,便有“一时不吸,六神无主;两餐不吸,惊慌失措;三顿不吸,失魂落魄”的俗语,民间也流传着“叶子烟,两头尖;铜烟杆,两头圆;文武百官不吸烟,打不起鼓扬不了鞭”的俗语。
到清朝,有石刻画像文献,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烟俗。最有名气的当数乾隆十一年(1746年),施南土司第十六代土司王之次子覃煌在生基墓雕刻吸烟人物图,人物栩栩如生、神态安详。从这些石刻文献可以管窥在恩施烟草的盛行影响到烟俗的发展。
爱不释手的“掌中宝”
清代《昭代丛书?烟谱》中提出抽烟的“八宜”“七忌”“七节”“五可憎”,是古人在当时的价值观、生活经验下,对吸烟的作用、吸烟的忌讳以及吸烟的礼仪进行的总结,该书流传至恩施也影响了烟俗的发展。
随着烟草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烟俗融入了恩施山区农民的生活细节,渗透到方方面面,于是恩施山区便有了“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待客三大件,烟是大哥不可少”的俗语,而广为流传的是“起床一支烟,快乐似神仙;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睡前一支烟,梦中当神仙”的俗语。
“今闻香烟盛行,无烟具亦可,无烟火亦可。”民国初年,卷烟逐渐流行起来,小小一包香烟,成为恩施富户的掌中宝,配上火柴,携带又方便,恩施山区的烟草消费便成为社会地位、经济水平的象征,“达官贵人抽香烟,士绅地主爱丝烟,引浆卖车吃土烟”的现象开始出现,香烟的流行催生了社会的分层,形成了“上等人用卷烟,中等人用丝烟,下等人用草烟”的风俗,可谓泾渭分明。
“有烟有火一等人,有烟无火二等人,无烟有火三等人,无烟无火四等人”,流行于当时的这句俗语至今还被恩施吸烟者所引用,因而烟火自备便成为评判是否为一个吸烟者的标准,这倒也是一个乐趣,对于蹭烟客而言,更是一种嘲讽。
约定俗成的“风情调”
烟俗在恩施的发展演变,几乎与社会进步同步。在恩施民间,也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风情调子。
明末清初时,烟草盛行,烟具兴起,出现了装烟的烟包,抽烟的烟斗(水烟、旱烟),储烟的烟袋,点烟的烟火(即火镰、火纸),这些品类齐全、作用各异的烟具成为富户人家礼尚往来的馈赠佳品,也成为传给后人的家传宝贝。与此同时,烟草也成为社交品登上大雅之堂。
明末清初起,恩施便流行着“拗烟”的民俗,至今不衰。所谓拗烟,就是指在婚嫁过程中,迎亲队伍在中途穿街、渡河、过桥之处,运嫁妆的人故意停留不走或者慢悠悠,女方送亲客便给帮忙的人逐一装烟,双方是周瑜打黄盖——你情我愿,有时还故意设局。众人乐此不疲,图的是开心,乐的是舒坦。而男方为了避免“拗烟”之苦,便早早为女方餐厨人员送上烟作为餐厨礼。
在举行婚礼时,烟语也成为才气的象征。新郎敬烟时说:“叶子烟,两头尖,刀刀理,索索牵,有烟装一杆,无烟说一餐。”新娘答:“叶子烟,黄又黄,又呛人,又湫肠,从小莫学把烟抽,乖乖做个好儿郎。”双方应唱多回方能断输赢,新郎赢了新娘才给他装烟点火。民间往往用烟作为人情往来的礼品。在恩施,人们用稻草绳把烟做成卡烟。一卡编三匹烟叶,一绳编约五六十卡,用于节日、寿诞等民间喜事。结婚用红纸贴上一圈,重量多为双数,表示好事成双吉祥如意。祝寿则用黄纸,表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如今,此烟俗仅存乡下老辈土烟吸食者中。
当然,在烟俗的演变中,也流传着一个真实的故事,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民国中期,恩施本地士绅地主为抵制香烟的流行,便引入了可伸缩的“金箍棒”——水烟,吸烟时拉长达1.5米,吸完后缩短仅30厘米,敬烟者称为“烟袋客”。为客人敬烟时,“烟袋客”蹲在客厅中间,装好烟,把烟袋拉伸,按座次送到客人面前,客人握住烟管拉向嘴唇,随即点火,客人稳坐椅上,颇有“尊贵”之感。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风情一风俗”,恩施烟俗的多元化、多样化至今影响着人们。当前的人们,既讲烟俗与礼仪,也讲文明与健康,这也是新时代恩施烟俗的进步。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