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个月,市场上出现了包装成“奶茶杯”“星球杯”“可乐罐”等玩具的,“三无”电子烟。
迷惑了不少在校学生,其实对人体危害极大
没想到,如今向未成年人兜售的电子烟,又有了“新花头”。
近日,在一些非正规渠道,非法勾兑的、加了“料”的电子烟烟弹正受到不少年轻人的追捧。而这些来路不明的电子烟,正在对吸食者造成“致命”的伤害。
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某些视频中的电子烟,和正规渠道售卖的看起来并无二致。
然而视频下方的评论区里,上千条留言不断滚动。根据其中一部分内容,能看得出是在询价、求购,价格大多在500元左右,但更多的留言却透露出危险的信号:
“烟油的成本在80元左右,如果外面连着烟杆卖五六百吧?”“500块那些有‘东西’的。”
那么,评论区里的这些人,究竟在干什么呢?所谓的“东西”又指什么?
通过拆机对比发现,“特制”电子烟上有一个不容易引人注意的小孔。卖家会把一种所谓的“烟粉”混入烟油,再通过这个小孔注入烟弹。烟粉溶解后,无色无味,如果不真的抽上一口,购买者完全不会发现它的异样。
正是这种“烟粉”才是“特制”电子烟里令人行为反常的成分。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的鉴定专家对其中的成分进行了物质鉴定。经过鉴定,烟油中的添加成分为依托咪酯,是一种医学上使用的麻醉剂。
法医毒物化学研究室副研究员严慧表示,“依托咪酯作为一个临床的麻醉诱导剂,它的使用是在一个可以说非常严格控制的状态下,然后由麻醉医生给你按照你的体重来算好剂量一次性使用的,如果长期滥用的话,也会对你脑部神经造成一些不可逆的损害。”
在专家看来,滥用依托咪酯,对人体的危害和吸毒是一样的。我国现已列管449种麻醉品及精神物质,是世界上列管毒品最多、管制最严的国家。但是由于依托咪酯尚未被列入管制毒品名录,哪怕有证据表明有人从事相关活动,现行法律也无法以贩卖毒品罪论处。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张玉标指出,在针对这一类新型毒品的打击上,“我们的脚步总是要慢一拍的”。
张玉标同时指出,除了药品滥用之外,围绕着各类毒品的化学结构式进行改造的“毒品”,也在以我们想象不到的速度迭代更新,这也一度增加了有关部门打击新型毒品的难度。对于这一点,严慧在日常鉴定工作中深有感触:“很多不法分子他想逃避公安机关的打击,所以他不断地对原有管制毒品的化学结构进行结构修饰或者结构改造,达到毒品替代的作用。你这种物质管制了,他马上又去做出另外一种新的物质。我们就要像大海捞针一样再去发现它。”
顾瑛是一名专业戒毒指导师,从业已有十余年。根据她的经验判断,这样的新型毒品往往会在青少年当中流行。她经手的几个个案都在13岁左右。由于青少年缺乏判断能力,这些新型毒品在他们的群体中流行的速度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快。“我的一个患者跟我说,他13岁的时候,他们一个年级里面有60个学生,同时嗑添加违禁物质的电子烟。”
据受害者讲述,添加违禁物质的电子烟确实已经渗透进了校园。“贩卖这东西的直接整一包一包地往学校里面扔,扔进围墙。”为了吸引在校生上瘾,不法分子一开始都以低廉的价格进行诱惑,等吸食者沉迷后,再漫天要价。不少在校生甚至认为抽这个“很风光”“很社会”。
今年2月13日,国家药监局、公安部、国家邮政局联合出台了一项加强药品管理的通知,其中就包含依托咪酯注射剂。通知中明确,药品滥用人群以青少年为主,各部门必须进一步强化药品生产、经营的监管,加强寄递渠道的查验。专家建议,在这方面,立法也应具有前瞻性。张玉彪认为,法律工作者在给类似案件定性时,不应拘泥于具体的毒品的名称或者形式,更应该从它的成分和危害进行考虑。
半年前,一受害者小陈意识到了这一电子烟的危害,依靠自己的毅力和身边亲友的帮助,戒除了对依托咪酯的依赖。虽然生活逐步恢复了正常,但药物滥用的后遗症仍然在影响他。他想要集中精力做事的时候,手会不受控制地抖动。回想起这段噩梦般的时光,小陈仍然十分后悔。他希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更多的青少年,提高警惕,避免染毒。“我建议青少年连普通电子烟都不要抽,因为分辨不出来,要等到抽上了,才能分辨出来,但那个时候已经是沾染毒瘾了。”
专家建议,社会、学校、家庭需要多方合力,帮助青少年认识毒品的危害,增强判断能力,远离不良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