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夜色要来得早一些。
晚上7点多,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永宁乡舍者村的村道上,一盏盏新装的“太阳能+风能”蓄电路灯照亮这个宁静的村落。村里的公房下,几位老人围坐在火炉旁唠着嗑。“晚上不用摸黑走路了。”村民张自云望着新装的路灯,乐呵呵地说。
老人们在路灯下的公房里唠嗑。周童 摄
舍者村有351户村民,经济来源以种玉米、烤烟、灯盏花等作物为主。村里的主干道连接着附近几个自然村,曾几何时,这条路坑洼不平,雨天更是泥泞难行,且夜晚缺乏照明,村民出行不便。
为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前几年,地方政府部门筹措资金修通了灌溉沟渠,接通了自来水管,硬化了村间道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为解决群众夜间出行“摸黑”的问题,2024年2月,泸西县烟草专卖局积极响应当地政府部门函请,依据实地踏勘情况,向上级申报帮扶资金20万元,启动舍者村间道路亮化工程项目,同年12月底,80盏“太阳能+风能”蓄电路灯在舍者村主干道亮起。
不仅如此,早在2006年开始,泸西县烟草专卖局还陆续投入资金320万元,帮助村里建设地边小水窖、蓄水池、小坝塘和密集烤房群等基础设施,改善了村里的农业种植条件。
村庄的变化也触动了村民们的心弦。前不久,常年在外打工的张新民回家准备过年,看到村里环境日益改善,加之村里正在建设烟区综合体,他决定留下来,流转20亩土地种烤烟和灯盏花,“老人和孩子都能照顾到了。”他说。
2024年年初,泸西烟草专卖局整合资源,在永宁乡建设烟区产业综合体并加快推进粮烟协同发展,支持村里发展种植合作社。同时,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推广“烤烟+玉米”“烤烟+红薯”“烤烟+水稻”等轮作模式,在助力村民增收的同时稳定了粮食生产。
村民们在烟区产业综合体采收红薯。胡建云 摄
粮烟轮作,也体现在种植技术、设施的共享上。在舍者村,村民们将烤烟育苗、移栽等技术转化运用在水稻、辣椒、玉米等农作物上,提升其质量和效益。用于烘烤烟叶的烤房,非烘烤季节用来烘烤辣椒、灯盏花等。
乡村有人气,振兴就有士气。这几年,全乡各种烟村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返乡搞农业,种完烤烟种蔬菜,再搞搞养殖打打零工,一年下来,家庭收入能到10来万元。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