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情已三年没回家的李仲跃,今年春节终于回到家乡过了一个喜庆祥和的春节。
李仲跃的家在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九保乡横路村,这里地处边境,多为阿昌族聚居,离最近的镇大约有10公里。
春假期里,桌上的电饭煲蒸腾着热气,锅里炖着排骨,楼梯一侧挂满了刚灌的腊肉和腊肠,浓郁的香气弥漫开来。家里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的时候,李仲跃宣布了一个决定:这次回来就不走了。态度坚决,一如当年执意要离开村子的模样。
李仲跃和妻子赵小丽一起迎新年。杨芮摄
小时候,李仲跃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要好好努力,将来长大才能走出大山。
在李仲跃的心里,其实并没有觉得大山有什么不好。山这么青、景这么美,而事实上通往外面的路那么难走,还那么远。
年少无忧,可生活的发展总是无法预料。
2005年,家里刚盖了新房,欠下了3万元的外债。李仲跃决定外出打工,父亲得知后并不意外,托亲戚带他一起出去,顺便帮着照看。
离开家前,李仲跃走在路上,能看到一片片低矮、破旧的老房子,周围种满了作物。
在李仲跃的记忆中,横路村产的蔬菜脆爽甘甜,种植多为甘蔗、茶叶。只是村外大山环绕,山路崎岖难行,将横路村硬生生困在贫困之中。
外出打工,成为山里人的出路。出门在外时,同村人相互介绍工作,喜欢结伴而行、抱团取暖。
“先到乡上,坐车到县上,再转乘大巴车一路睡到目的地。”李仲跃谈起自己第一份工作,“第一次出去外面,在广东加工汽车电瓶,每月收入差不多4000多元,我当年干了一年多的时间。”
对于很多外出打工又没有什么技能的人来说,漂泊不定、四处找工是他们的真实状况。此后,李仲跃辗转海南、贵州、湖北等地,直到最近几年才在江苏停留。
休息时,有时在网上看到梁河县、横路村的消息,李仲跃就这么成为一个“旁观者”,观察着家乡的变化。
记忆中家门口是一条土路,下雨时泥泞不堪,晴天里尘土飞扬,进出都很难,就连取个快递都要下山到镇里。此后每一年回家,都能看到村里的变化,水泥路越修越长,一直修到了自家门口,小客车也不再颠簸,疲惫赶路的返乡人也能在车里睡个好觉,路旁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
渐渐地,李仲跃家里还清了欠款,生活越来越好,还翻新了房子。李仲跃也经人介绍,认识了妻子,生了女儿。
生活越过越有劲,墙上画着“金鸡白象”的阿昌新居成为家家户户的“标配”。“盖房子、修房子,烟草部门还有4万元的补贴呢!”一位村民说道。
李仲跃离开家时,不再像第一次那样迷茫,心里有了新的牵绊。在车上,他会打开视频,看看妻子和女儿的身影,满脸笑容。
日子一天接一天地过,生活似乎就这么继续下去。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计划。然而,生活也有新的变化。妻子一直在家照顾老人孩子,再加上有了第二个女儿,上有老、下有小,李仲跃肩上的担子瞬间变得沉重。
一直漂泊,也不是办法。“回家!”李仲跃的人生自此又“调了个头”。
可李仲跃心里清楚,他若想回家,也要找到一条自己的“路”。
李仲跃在自家菜园里摘菜。杨芮摄
横路村里除了传统的茶叶、甘蔗产业,还发展着肉牛、猪等养殖业。李仲跃将主业放在了种植百香果和橘子上,这也是他之前就计划好的。
天刚蒙蒙亮,李仲跃就收拾妥当往山上出发去挖地,为今年的种植做准备,往往要到天黑才回家。“回来了还整天不着家,不知道忙什么。”赵小丽嘴上“骂”着,丈夫的辛苦她还是看在眼里的。
一辆货车载着满满的蔬菜水果,顺着路开到村子里。这些年在家的赵小丽在村口开起了杂货店,在当地烟草部门的帮助下,杂货店的商品越来越丰富。李仲跃知道,以后的日子不会像以前一样难了。
春节过后,一些村民继续外出打工。现在,回家的路其实并不远。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