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流过的江畔,皆是金色的烟叶,中国烟草成立四十年来如这滚滚的江水一般不断向前,从诞生走到了不惑。四十年间,动人心魄的发展画面,呕心沥血的建设诗篇,凝聚汗水的坚毅脸庞,共同交织成了中国烟草成长发展的华美史诗。
说起金色烟叶在丽江闪闪发光的四十年,云南丽江市玉龙县石鼓镇新华村湾子村民小组32年“烟龄”的专业化烘烤队员段秀秋有着无限感慨。
四十年,乡镇改头换面
“我从1990年开始种烟,是烟草公司来发动的,那时候不知道收益好不好,我家只试种了四分田,面积少但也很辛苦。”在段秀秋的记忆中,四十年前的新华村,出门赶集市走的都是土路,每到雨季,土路就变得泥泞不堪,几乎无法正常出行,烟叶的采摘、烘烤到收购,运输过程全靠人背马驼,远离江边的山区缺水严重,生活用水都难以保障,更别提种烟用水。
“现在轻松多了,大家都是开着小汽车、走着机耕路、用着抽水机就把烟种了。” 段秀秋开心地说到。
四十年来,村里的烟农家家买了小轿车、盖了新楼房,乡镇面貌焕然一新,机耕路、农业机械、育苗设施、烟草水源援建工程等,一系列烟叶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持续完善,解决了部分烟区生产生活用水,极大地改善了烟区农业设施条件和农业生产环境,烤烟始终发挥着“支柱产业、扶贫产业、优势产业”的重要作用,为当地政府和烟农提供了稳定的产值和财政收入。
四十年,依然是绿水青山
“以前烤烟都是用的土烤房,靠烧煤烧炭,烟囱需要人爬上梯子打开才可以排烟,温度、湿度只能走进烤炉内部,观察里面挂着的温湿度计,然后看要不要添柴加火,花钱又花大力气,最要命的是到处搞得乌烟瘴气。” 段秀秋说起曾经烘烤烟叶的经历。
四十年前,在江边、公路上,到处可以看见废弃的烤烟杆,烟农私下焚烧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为了烘烤烟叶,也有人砍伐树木作为燃料,既污染生态环境,也破坏了生态植被。可喜的是,2010年烟草公司全面推广密集型烤房,如今更进一步,对烟杆、秸秆等进行集中回收,大力推进生物质燃料综合利用,普及新能源烤房,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同时把村民从传统烘烤的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受到了烟农的一致好评。
通过坚持发展现代绿色生态农业,持续推广土壤保育、秸秆还田、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农残控制、生物质燃料替代燃煤烘烤、残膜废弃物回收等烟叶生产适用技术应用,烟草为四十年的乡镇发展插上了绿色的翅膀。
四十年,科技创造未来
32年前,段秀秋刚开始种烟,烟科员从育苗、移栽、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到烘烤手把手指导,在交通不便利、信息不发达的年代,向他人学习的机会实在有限。以前,掌握不好烟叶的成熟度,采摘的烟叶被烤青,明天因编烟、装烟不到位,导致同竿烟叶烤成“杂花烟”,段秀秋在种烟路上犯过很多错、吃了不少亏。
“现在不一样了,用手机打开‘香叶智农’,随时可以学怎么种烟,烟草公司也经常组织技术培训,我几年前被烟技员推荐成为了专业化烘烤队员!”
为紧紧抓住数字经济进入快车道的重大机遇,合同签订、种烟政策宣传和种烟技术交流都能通过“一部手机种好烟”系列平台在手机线上实现,烟草种植开始了数字化转型;机器播种、漂浮育苗、旋耕打塘一体机、无人机植保,机械化贯穿烟叶种植全过程,一项项科技创新是烟草发展四十年交出的优秀答卷。
四十年,变的是乡镇面貌、生产方式、收入水平,不变的,是烟草始终对人民负责、为国家奉献的初心。追往昔峥嵘岁月,于今朝不忘初心,烟草的未来将在接续奋斗中前行,高质量发展的事业也将在继往开来中推进。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