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从红寺堡城区出发,沿着罗山西侧的国道338线往南行驶,一个叫“杨柳村”的移民村出现在了眼前。
杨柳村的村民来自六盘山下的隆德县,2004年搬迁至此,分为杨柳、西川2个自然组,现有4490人。“叫个杨柳村,却是个十里开外没棵树的荒沙滩”,当地村民邵建新回想起刚到杨柳村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18年来,移民们与风沙比倔强,种杨树、植柳树、栽葡萄、建大棚……日升月落,草长莺飞,年复一年的奋斗着。如今,黄沙退去,白杨挺拔,杨柳依依,葡萄成片,街巷整洁,杨柳村已成为绿意盎然入画来的美丽乡村,走上了幸福小康路。
杨柳村一角。人民网 穆国虎摄
产业发展是关键
走进杨柳村,红瓦房、灰砖墙,大木门,传统农村院落映入眼帘,家家户户庭院整洁干净,村道两旁绿树成荫。整个村子被成片的葡萄地包围着……
杨柳依依。人民网 穆国虎摄
今年45岁的邵建新初到杨柳村,只能靠种玉米、外出务工维持生计。“年头到年尾,就能混个肚子饱。”
发展产业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脱贫攻坚开始后,红寺堡的一家葡萄酒企业流转了村上的大部分土地,用来种植酿酒葡萄。邵建新的土地也流转了,他和家人农忙时,在葡萄种植基地干活,农闲时去红寺堡城区打工。
“土地流转后,老百姓既能得到流转费,还能就近务工,特别是解决了留守妇女家门口的就业问题。”杨柳村驻村第一书记杨津霄说,目前,杨柳村的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5160亩,每年葡萄展藤、采摘期间可解决400人就近务工,“每户每年在葡萄地务工,能收入10000元以上。”
同时,杨柳村还发展了特色产业,建设40座温室大棚,其中19个大棚种植油桃,21个大棚种植蔬菜。“年景好的时候,一个棚能收入两万元。”邵建新说,因杨柳村发展特色富硒农产品,有机绿色,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来村里游玩的人,都会买几斤瓜果蔬菜回去尝尝鲜。
油桃采摘节是杨柳村每年重要的活动之一,借助这一活动的影响力,将村里的油桃、蔬菜、瓜果、土鸡等销售出去,帮助农民增加收入。2021年,杨柳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万5千元。
发挥帮扶优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昔日干沙滩上的杨柳村,已小有名气。
近年来,杨柳村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首批国家森林乡村、全国水权改革示范村、自治区十大特色产业示范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荣誉也是发展的机遇。杨柳村申请注册“烟红杨柳”“润杨柳”两个商标品牌,围绕玫瑰、黄花菜、干鲜果品等产品深加工探索有效经营方式。
目前,杨柳村有专业合作社3个,除葡萄与玉米外,种植黄花菜100亩、油桃60亩,还有牛、羊、鸡鸭。“搞养殖的,多数为年龄大,不宜外出务工的村民,如何让这部分人也能提高收入,很关键。”杨津霄坦言。
杨柳村的土鸡。人民网 穆国虎摄
“咱这土鸡一只能卖150元。”今年63岁的杨映海和老伴利用桃园林带散养“桃花鸡”,一个月有1800元左右的收入,自家土地则全部流转种植葡萄。
说起养鸡,老杨最感谢的就是驻村扶贫工作队。在搬迁至杨柳村后,工作队了解到老杨之前有养鸡的经验,于是动员他开展林下散养土鸡,可是杨映海一想人生地不熟,鸡养好了卖给谁呢?
“不用担心,我保准你的土鸡能卖出去。”扶贫工作队的队员告诉杨映海,“你只管将鸡养好,销售不用愁。”等到杨映海家的鸡出栏了,驻村工作队向单位的同事、朋友推荐老杨的土鸡。没多久,你一只,他一只,老杨的鸡还不够订。
“先要培养老百姓的信心,让他们愿意干,知道这事能挣钱。”杨津霄说,杨柳村整体脱贫后,还有14户属于易致贫户,杨映海是其中之一。目前,杨柳村正在开展林下零散养殖、庭院特色种植、棚圈设施种养,打造老杨“桃花鸡”、老党员“土蜂蜜”两个特色产品名片,发挥老百姓自身优势,找准适合的产业,让老百姓多挣钱,过好日子。
杨柳村民宿一条街。人民网 穆国虎摄
文旅融合促发展
走进杨柳村的乡愁记忆馆,犁、马鞍、石磨、黑白电视、拨号电话等老物件依次展现在眼前,移民搬迁前后图片,更是记载了杨柳村移民18年奋斗的历程。
乡愁记忆馆内。人民网 穆国虎摄
通过今昔对比,让人们知道移民搬迁政策好,记住乡愁。杨柳村靠近红寺堡移民旧址感恩广场、罗山飞行基地,过往游客一般会选择来杨柳村歇歇脚。
要让人愿意来,来了能留下,走了还惦记。“首先要环境好,让人舒心。”杨津霄说,村里花大力气整治村庄环境、庭院环境、生态环境,种植金叶榆、经果林、玫瑰花、海棠等近10万株,将沿街房屋围墙改造为景观墙。
杨柳村的村民将隆德的传统文化带到了这里,游客能赏字画、学剪纸、听秦腔、品美食。目前,杨柳村建设有游客服务中心、乡愁记忆馆、乡村大舞台、民俗文化长廊、百亩玫瑰观光园,还打造了1条特色民宿街道、1家特色暖锅餐饮名店、60家乡村农家乐。
日渐完善的旅游配套设施,不仅改善和美化了村庄的环境,也满足了游客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让游客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