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云南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伟大跨越中,他们没有更多的豪言壮语,只有一本本写得满满当当的笔记、一双双磨破的鞋子和一颗颗坚定的初心。
他们是来自云南中烟的285名扶贫工作队员,默默坚守、不顾风雨、创造价值。
信念如磐,岁月为证。2015年至2020年,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云南中烟)全系统累计派出扶贫工作队员285名。他们进村寨、入农家、解难题、引项目,足迹踏遍帮扶山乡的每一个角落。云南中烟投入的43.53亿余元、实施帮扶的772个项目,都是通过他们一点点推进落实,惠及255个贫困村、20158户、78326名贫困群众。
285人,让帮扶资金一点点得到落实,发挥作用;让泥浆路变成水泥路,乡亲们看到了致富的出路;引水源、修路灯,让村民找到幸福的源泉、亮起希望的灯塔……285人,让云南中烟倾力帮扶的故事,镌刻在了青山绿水间,流传在了云岭大地上。
扎根村寨 不负青山
地无百尺平、路无一里直,零星分布在山坡上的村寨,农房低矮破旧、环境脏乱……在云南中烟于2015年启动实施施甸县布朗族整乡推进整族帮扶项目时,第一批来到施甸县的扶贫工作队队员们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情形。
“从出发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肩负起了帮扶‘直过民族’之一的布朗族整族脱贫出列的重大任务。”云南中烟综合计划部王征是云南中烟第一批下派至施甸县的扶贫工作队员之一,2015年7月至2018年1月,挂职副县长、驻村扶贫工作队副总队长。扎根农村期间,他用付出的真情、挥洒下的汗水,得到布朗族乡亲的认可,共同唱响布朗族精准扶贫新歌。
2018年3月,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会泽卷烟厂的刘忠发到会泽县旁官地村驻村扶贫,任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走访中,刘忠发发现村民饮水困难,乡亲们要到5公里外、落差近300多米的山涧背水,既不方便、也不安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刘忠发领着队员对照图纸,踏遍1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查遍7000多米主管、3万多米分管后终于把自来水引到了村里。“有水了,终于有水了。”村民拉着刘忠发激动地说。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云南中烟上下通过倾心倾力帮扶,山乡村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过民族”实现了一跃跨千年。
坚守初心 不胜不归
“扶贫之地贫瘠而穷困,扶贫之路任重而道远。我必定会为木老元的脱贫致富尽心尽力。”2018年2月,云南中烟物资集团职工李梓龙到施甸县木老元乡木老元村驻村的第一天,就在扶贫日记中写下了这句话。2018年下半年,木老元村大寨子小组祁有成买了东风车后,觉得经济压力特别大,不愿进行房屋改造、翻新重建。李梓龙多次找他谈话,都吃了闭门羹。“整族帮扶,就是不能有一个人掉队。”带着这样的信念,李梓龙一次又一次上门耐心劝说,先后跑了不下10次。终于,祁有成慢慢打开了心结。
2015年至今,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曲靖卷烟厂驻会泽县钟屏街道办事处鱼洞社区驻村扶贫队员、曲烟驻村扶贫工作负责人袁明磊开展驻村工作至今已有6个年头。6年来,袁明磊克服各种困难,用心用情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年平均驻村工作220天以上。“原本性格温和不善言谈的我,却因为帮扶项目建设质量等原则问题,不止一次地和施工方据理力争、寸步不让。”袁明磊开玩笑地说。几年下来,曾经150斤的白净书生变成了只有132斤的黑瘦汉子。
连绵的群山、蜿蜒的道路,挡不住扶贫工作队员前行的脚步;面对困难,他们始终坚信倾情帮扶的信念,坚守在驻村扶贫路上。
素质提升 点亮希望
盐津县桐梓村杨友发家曾经住的是土坯房,房子年久失修,开裂的墙壁上长满了青苔,摇摇欲坠。
2015年10月,按照上级部署要求,云南中烟红塔集团昭通卷烟厂开始定点挂包帮扶桐梓村。工厂把实施桐梓村危房改造作为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切实解决了贫困户的住房安全问题。驻村工作队将昭通卷烟厂“工厂兴亡 我的责任”宗旨融入到桐梓村脱贫工作中,以“桐梓兴旺 我的责任”口号凝聚起帮扶队伍和群众力量,推动脱贫工作稳步前进。“驻村工作队员经常来看望我们,问我们有什么需求”“叫我们不要乱丢垃圾,教我们怎样把家里家外布置整洁……”谈到驻村工作队员,村民们就打开了话匣子。
2019年7月,云南中烟红塔集团大理卷烟厂职工杨国荣到施甸县木老元乡木老元村担任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他到时,通过前面工作队员们的努力,村民已搬进新居、道路已修到家门口、家家户户已通水电。但是,改变生活习惯、转变思维方式、培养文明意识,是一个老大难问题。近两年来,杨国荣与村民同吃同住、帮村民解忧解困,手把手地教村民叠被子、洗锅碗、洗杯子、整理衣柜、摆放物品、装饰房屋。如今,通过村民大会、挨家走访、围桌夜话等多渠道宣传,村民们观望、依赖、等靠的思想发生了可喜的转变。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