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包工控状态管理员、电气维修副组长、高级技师、科技创新先进工作者……这一个个光鲜的称号早已加冕在这位善于创新的电气设备保养工范礼峰身上。就在不久前,范工一举摘得浙江中烟首特(特二)专家的荣誉,实至名归。
探索智能化维修模式
早在2010年,范工已有了维修智能化的畅想,这源自于一次设备抢修。
那时箱装提升机停机,位于一楼的操作人员跟往常一样在工控机上按下复位键,但这次故障并不是简单的输送堵塞,而是三楼出口处的箱装输送不到位导致链条卡死造成的。程序复位后,几百公斤重的输送链条瞬间脱落。维修空间小,难度大,十几个维修人员抢修了二十多个小时才恢复正常。这次的误操作带给范工的震撼极大,他暗暗下决心:“利用技术手段防止误操作,使传统的维修模式向智能化转变已势在必行。”
事后,为了彻底规避这类误操作,范工找准问题点着手设计改进方案。在箱装提升出口处加装检测器,并修改控制程序,实现只在两个检测器均无堵塞信号的情况下,提升机才会被启动,这一下给设备起了“双保险”作用。
“创新无止境”,虽然十年前的设备管理并没有把“智能化”摆到如今这么重要的位置,但年轻的他已经在摸索这样的模式。“设备始终不够智能,虽加装了检测器,但这也有失效的可能,因此操作人员在处理故障时,还是会和三楼的工作人员确认下故障情况,这不仅效率低,容易出错,甚至会导致箱装堆积,引起停机。”这个难题困扰了他许久,期间他不断地加班加点,翻阅论文,查看图纸。
“一楼人员看不到三楼情况,何不加一个摄像头,做一套监视系统?”虽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但在当时做一套这样的系统并非易事,范工从工业摄像头的选型,安装位置,网线的部署,到监视屏的调试与程序修改,一股脑儿全包了。忙活了快2个月后,“箱装提升监视系统”正式上线,效果非常理想,也让车间尝到了“智能化”的甜头,之后范工在智能化道路上不断前行。
创新工作室中求创新
在卷包车间有一个创新工作室。一提到这个工作室,大家都会想到范礼峰。“创新”已经是贴在范工身上的一个标签。
走进创新工作室,墙上挂着工作室的规章制度以及各种荣誉,攻关项目。其中最吸人眼球的是各种型号的电气控制实验平台。“别小看这些设备,这其中有AMK电机实验平台、倍福PLC和驱动器实验平台、西门子300系列PLC实验平台,这些实验平台几乎涵盖了卷包车间的主流设备。他们解决了不少设备棘手问题,有些器件不能确定是否损坏,很难在设备上调试,那在创新工作室中离线做实验是很好的解决方案。在这里不仅可以做深度测试,摸透器件的状态,还可以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将天马行空的想法付诸实际。”范礼峰这样说道。有次ZB47包装机上的内框纸检测器失效导致剔除装置不工作。范礼峰赶到现场,凭多年的维修经验立刻锁定问题关键,因为阳光(硬)利群内衬纸和内框纸颜色太相近,烟包上虽没有内框纸,也会因为内衬纸的颜色误以为就是内框纸而放行通过。二话不说,范礼峰卸下了检测器,直奔创新工作室。因为如果直接在机台上做试验,很难监控参数变化,还会影响生产进度,增加原辅材料的消耗。在创新工作室,范工将检测器安装在了一个离线测试平台上,按照说明书,不断调整其安装角度。由于内框纸表面光滑,检测器发出的光源被直接折射,检测器接收不到光源;内衬纸表面粗糙,光在漫反射的作用下,有部分光源被反射回来而被检测器接受。从这个要点出发,将检测器的阈值设定在700以下即可在内框纸缺失时输出正确信号。短短3个小时,在无需更换备件,损耗不到一条烟的情况下,其安装角度的试验其实已不下百次,完美的解决方案真是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既授技艺也传师魂
如此精湛的技术背后,倾注的是范工那些不为人知的心血。工控技术时常更新迭代,“工作八小时外”的学习在这个领域中显得尤为重要。软件更新了,要跟进,要吃透;设备换代了,要调试,要研究。这些事很多都只能在下班时间完成。“创新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是他的座右铭,同时他也是这样鼓励车间的新员工。就在四月中旬,范工联合车间甲班团支部,给青年员工上了一堂生动的“创新”课。认真备课的他给大家介绍了创新工作室的设备及其功能,分享项目开展经验,并鼓励青年员工多发挥特长,诚恳邀请有兴趣的员工加入到创新队伍中。
(范礼峰仔细检查设备)
“创新工作室的设备支持编程实验与测试,刚毕业的大学生可以很快上手,进而熟悉车间的工控设备原理与逻辑,这是创新工作室摸索出来的员工成长‘捷径’。青年员工是我们车间的新鲜血液,他们有活力,有拼劲,我只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希望能够助燃他们的创新火花!”技艺需要传承,范工就是这样践行的。如今创新工作室是不少青年员工职业生涯的起点,也是诸多设备故障的终结点,这个平台较好地推动了车间的技术提升,创新创造。作为车间创新工作的领头羊范礼峰,求创新,谋实绩,他的脚步从未停止,坚定而有力。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