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金色的稻穗随风摇曳,舞动着农户们丰收的希望,间或可见爬行捕食的蠋蝽,如忠诚的“绿色卫士”,一刻未停地守护稻田。蠋蝽不仅可以用于烟草上的害虫防控,还可以对大农业,特别是蔬菜和玉米害虫进行防控。
近年来,福建松溪县烟草局(分公司)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产目标,全力构建绿色发展模式,改善生态环境,厚植产业发展底色,在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中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用好天敌“小虫子”
2023年4月19日,技术人员在旧县乡李墩村指导蠋蝽田间释放。陈征宇摄
“这几年在烟草局的指导下用上了绿色防控新技术,他们免费提供的‘小虫子’很有用,放到田里还真能把害虫治住!”茶平乡茶平村农户叶余富感慨道。
叶余富所说的新技术,属于“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控技术,是松溪县局(分公司)近年来积极倡导生态绿色生产一体化发展的一部分。那些“小虫子”是防治烟草害虫的天敌昆虫,主要有烟蚜茧蜂和蠋蝽。
而蠋蝽是一种捕食范围广,可用于生物防治的重要天敌昆虫之一,释放后成虫会沿着根茎和烟叶爬行捕食,蠋蝽适应性强,捕食期长,能以多种幼虫为食。
烟草行业从2017年开始规模繁殖并应用蠋蝽防治烟草害虫斜纹夜蛾和烟青虫。在福建,从2018年开始人工繁殖并规模应用蠋蝽,近年来,已累计释放约5万亩,对斜纹夜蛾的综合防治效果达到60%~80%,释放蠋蝽的区域,实现了杀虫剂的零使用。
探秘“天敌昆虫工厂”
2023年9月12日,松溪县天敌昆虫繁育基地内蠋蝽培育室。周燕兰摄
日前,位于松溪县水南村的“天敌昆虫工厂”——蠋蝽培育基地里,记者看到培育室里空调、加湿器、湿度仪器等设备一应俱全,用于繁殖蠋蝽的培养器具井井有条地摆放在层架上。配对产卵、实时控温控湿……一只只蠋蝽被精心呵护后,投放到田间地头。这样“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病虫害方式,可以让作物生长无虞。
福建省烟科所研究人员发现,闽北地区松溪县文献有记载蠋蝽分布,于是从2022年11月与福建农林大学联合创立松溪天敌昆虫繁育基地开展蠋蝽繁育工作。截至目前,累计繁育10万只蠋蝽供应周边县市,实现县域内2万亩烟田全覆盖,并辐射大农业作物覆盖面积预计达2万亩以上,达成夜蛾、烟青虫等害虫的本地化生物防控。
“养蠋蝽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其实操作都要很规范,每天要把饲养盆里面的死虫、残渣清理,盒子上的棉团水要每天补充,隔三四天要换新防止细菌滋生,这些对蠋蝽的生长影响都是很大的。”说起养蠋蝽的经验,叶想青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经过十多代蠋蝽的繁育,松溪天敌昆虫繁育基地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繁育工作经验。目前基地留种五个龄段的蠋蝽3000余只,计划于今年12月份开始大量扩繁。通过100多天的时间,将蠋蝽扩繁到8万多只的规模,在明年4月开始进行田间释放。
繁育工作瓶颈突破
松溪天敌昆虫繁育基地始终坚持“生态为基、绿色防控、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新理念,养殖技术日趋成熟,已实现蠋蝽自培自育可持续发展,这也得益于叶想青的不断实践。
“我们基地的饲养方法和其他地区不太一样,我们在饲养过程中不断地摸索,进行了提高蠋蝽扩繁能力与活跃性的研究。”叶想青表示。
在培育蠋蝽的小盒子里放置着折叠且立起来的小纸片,据叶想青介绍,这些折叠的小纸片在不同的角度,光照程度也不一样,蠋蝽可以选择性躲在里面休息,通风效果也会比平铺的更好,卫生更方便清扫,为蠋蝽生长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盒子还另外放置一截小纱网,也是叶想青的“独门秘诀”,既方便蠋蝽产卵,又方便取卵,提高工作效率。
如今,蠋蝽、蚜茧蜂已然成为了防治烟叶病虫害的“主力军”。近年来,松溪县局(分公司)以推进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建成蠋蝽繁育点一个,着力强化“以虫治虫”技术,逐步构建“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为重点、物理防治为辅助、化学防治为应急补充”的烟草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扎实推动烟草病虫害防治由化学农药防控向绿色防控转变。
据了解,自使用“以虫治虫”生物防治技术以来,烟田里的夜蛾类害虫的虫口密度从每公顷140-160只降低至每公顷42-48只。全县2万亩烟田基本实现杀虫剂的零使用,节约68万元的无人机飞防成本。同时,进一步提高了烟叶可利用率,挽回烟叶产值损失214.58万元,保障每户烟农每年增收0.29万元。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