黝黑的脸色,魁梧的身材,随和中透着刚毅,坚韧中闪着睿智。今年46岁的他从2000年开始种植烟叶以来,就一直没有间断过,或三五十亩,或一二百亩,多多少少,起起伏伏,其间有收获的喜悦,有受挫的坚韧,但他一直在不懈前进。他就是山东潍坊安丘市景芝镇东杨庄村烟农杨忠国。
图为杨忠国(右)正与烟站技术员谋划新一年的烟叶生产
打铁必须自身硬,做技术落实的“明白人”
杨忠国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农村的艰苦环境,让他从小就养成了勤恳能干的性格。开始种植烟叶前,杨忠国对烟叶生产的各环节并不陌生,打头抹杈、采烟抱烟、绑杆装炉这样的活也没少干,因为父亲就是种植烟叶的“老把式”。2000年,杨忠国结婚成家。面对家庭并不宽裕的境况,杨忠国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一家人过上富裕的生活。
说干就干,2000年春节过后,杨忠国便开始操持种植烟叶的各种事宜。到底种植多大的烟叶面积合适呢?种植面积太少,没有规模效益;种植面积太大,自己又揽不过来。经过慎重考虑,他决定种植60亩烟叶。现在,或许这个面积并不大,但在当时,特别是面对一个刚开始涉足烟叶种植、刚刚起步的年轻小伙子来说,绝对是一次“跨越式”的尝试与挑战。“那时家人穷,父母没有多少钱,尽管这样,父亲还是给了我一点,我和妻子自己也攒了一点,钱大多还是向亲戚朋友取借的。当时确实压力大,但我的信心很足,干劲也很大。”谈起起步种植烟叶,杨忠国深有感触地说。
当一个人全力以赴的时候,一切都会为他让路。杨忠国深知,烟叶种植是个技术活,没有技术绝对不行,好在父亲就是烟叶种植的“老把式”。从杨忠国记事起,父亲就一直种植烟叶,少则三亩五亩,多则十亩八亩,从未间断。正是靠着烟叶种植的收入,支撑着一家人的开支和生活。在杨忠国的记忆里,父亲对烟叶有着深厚的感情,而这种深厚的感情,是刻在骨子里的。
学,就要虚心学;干,就要干出个样子来。父亲督促他、鼓励他,更手把手地教他。杨忠国自己更是铆足了劲,从烟叶移栽到大田管理,从浇水施肥到病害防治,从防涝抗旱到细致管理,从成熟采收到装炉烘烤,杨忠国每一个环节都提前考虑,每一项措施都用心落实。他不仅清楚哪个环节干什么、怎么干,更懂得为什么这样干、需要干到什么程度,做到了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烟站工作人员的悉心指导下,在他和妻子的携手拼搏努力下,杨忠国所种植的60亩烟叶喜获丰收,不仅还清了所有的借款,而且还积累了日后发展的“第一桶金”。
有舍才有得,做管理改进的“有心人”
杨忠国从60亩烟叶种植开始起步,到现在种植着220亩的烟叶,还有230亩的小麦,另外经营着一家纸箱厂。一步步走来,他丰硕收获的背后,有偶然的因素,但更需要必然的付出。
在杨忠国看来,种植烟叶不但需要过硬的技术,而且还需要懂管理、会经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烟叶生产水平和种植效益。为了分工管理,他将自己的烟田分成了两个片区,一个片区由自己负责管理,另一个片区便找了一名把头负责管理;为了进一步调动把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他采取“底薪+分红”的方式,坚持“多舍多得、少舍少得、欲得先舍、不得也舍”,让把头拿着烟田管理当作自家的活一样干;为了总结经验,他自己不仅有记账本,一一详实记录,而且还经常翻阅,逐一反思琢磨,真正把账记在了心里,从中不断改进;为了抓好每一个关键环节,在烟站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他组织开好地头会,强调作业事项和管理要求,提醒细致操作、安全适宜,处处用心、事事留心,防止工作落漏和管理纰漏,促进了减工降本、提质增效。
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在杨忠国的先进示范和影响带动下,东杨庄村烟农的烟叶种植水平不断提升,种植效益也在稳步增长。“在杨忠国的带动和帮助下,我去年种植了50亩烟叶,纯收入约8万元,今年还打算种植50亩,争取再创个好收成。”景芝镇东杨庄村烟农杨杰义满怀信心地说。
220亩烟叶,230亩小麦,烟麦轮作种植,让杨忠国尝到了甜头。“尽管烟叶种植环节多、事项多,但烟叶种植的效益稳定,并且烟叶与小麦轮作种植对两者都有利。作为烟农,我们用地更要养地,只有养地才能持久,才能走得长远。”对烟叶与小麦轮作种植,杨忠国有自己的理解和坚持。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每一个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他都深刻铭记在心;每一个曾经帮助他的人,他都给予了数倍的回报。“懂得感恩的人,才能走得稳,才能走得远。”如今,尽管父亲不在,但父亲的教诲一直让他深刻铭记在心,做一个堂堂正正、知恩图报的人,做一个无私奉献、无畏前行的人,时光不会辜负奋斗者。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