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以烟叶产业综合体建设为抓手,开辟烟叶高质量发展的“新战场”,为烟农打开一片增收致富的新天地,也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一份新力量。
谱好“土地流转”前奏曲 奏响烤烟发展主旋律
孟夏时节,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义市白碗窑镇岔米村,村民兰忠权正和工人们在烟田里忙着施肥培土。
谈起这些年种烟的经历,兰忠权放下手中的农活,打开了话匣子:以前种烟地块零散、水路不通,所有工序都要靠人背马驮,一年到头只能种个几亩,辛苦不说,还赚不了多少钱。
“如今在坝区种烟,土地连片,而且基础设施完善,去年种了87亩烤烟,收入近40万元。”可观的收益让兰忠权今年进一步扩大规模,种植烤烟139亩,收完烤烟还计划种植200亩紫萝卜。
2019年起,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在全省启动烟叶产业综合体建设,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黔西南州烟草专卖局(公司)在岔米烟区打造以烟为主、多业融合的产业综合体,通过建立土地流转平台和“村委会+合作社+烟农”为主的土地流转模式,推动土地高效流转、集约经营和基本烟田升级。
“由村级合作社以每亩800元租金,以10年为期统一进行流转,再采取‘反租倒包’的方式将集中流转的土地分包给种植主体。”白碗窑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蔡兵介绍,目前综合体内有30至50亩的大户16户,50至100亩的家庭农场4个,100亩以上的种植合作社1个。
据悉,今年白碗窑烟叶产业综合体规划种植面积2010亩,其中,烤烟种植面积1345亩,轮作冬瓜等特色有机蔬菜种植面积665亩,烤烟采收结束后接茬种植油菜、萝卜等产业。
以稳定的土地为基础,接续的产业为保障,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整合各方资金1.54亿元,持续完善升级全省烟叶产业综合体中高标准基本烟田、育苗大棚、密集烤房等各类基础设施,既利于烟叶生产,大农业生产同样受益。
在白碗窑烟叶产业综合体内,产业工人正在给烟苗补水。新华网发
谱好“产业融合”交响曲 奏响多元增收好声音
从2019年试点种植30亩冬瓜实现自产自销开始,到现在的500亩的规模化种植,综合体中的农户在种植冬瓜上已经总结出一套种植技术。
“属于订单式农业,销路不用愁,每年9月客户直接把车开到田间地头,销往广西、广东、湖北等地。”岔米烟叶站站长李宇航算了一笔账,每亩种植冬瓜700株,每个冬瓜平均30斤,收购价0.5元/斤,亩产值上万元,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
近年来,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以稳定烤烟为前提,因地制宜发展绿色蔬菜、食用菌、有机稻米、中药材等轮作、接茬产业,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和收益。
同时,深挖育苗大棚、烤房等烤烟配套设施利用率,变“闲置期”为“增收季”。“当前,全省建设31个烟叶产业综合体,我们充分利用综合体内的每一亩土地、每一处设施,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亩均综合产出可实现8000元以上。”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烟叶处负责人介绍。
“80后”青年刘伟,地道的岔米村人,大学毕业后十余年一直在外打拼,事业小有成就,看到家乡发展越来越好,决定返乡投资创业。
流转上千亩土地,刘伟今年种下300亩烤烟,剩余则种植苹果、葡萄等精品水果。“相较而言,种植烤烟周期短、收益稳定,一年种烟纯收入就能抵上流转土地租金。”此外,刘伟还通过争取扶贫专项资金,投资经营家禽养殖厂,为100多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给6540户建档立卡脱贫群众产业分红。
抓产业、促增收,留得住人、富得了民……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将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参与,加强合作社带动效应,大力发展职业烟农,稳定产品销售渠道,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把“烤烟+N”多元产业模式打造成农业现代化样板。
谱好“守护生态”协奏曲 奏响绿色防控多重奏
“你看,叶子长得多壮实,这两年烟田病害明显减轻,长势比往年好很多。”烟农刘文华家150亩烤烟已进入团棵期,正抢抓好天气,加强烟叶管护。
之所以长势良好,除了科学管理外,更重要的是烟草公司技术人员根据烟叶病虫害发生特点,实施“三虫三病”等一系列绿色防控技术。
“烟叶要想稳产稳收、提高收益,病虫害防控也是关键。”依托绿色防控天敌繁育基地,兴义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在综合体内大力推广蚜茧蜂、蠋蝽、性诱剂生物防控技术全覆盖,为提升烤烟及大农业产品品质安全保驾护航。
绿色是贵州现代烟草农业的底色。一直以来,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在推动烤烟产业和配套产业绿色高效发展中,全面构建资源利用节约高效、生产过程绿色环保、能源消耗低碳安全的发展体系。
推进烟区生态环境绿色化、推进生物防治规模化、推进烟田废弃物利用资源化,一系列绿色发展措施的推进,彰显了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的责任担当,迸发出烟叶更兴、烟区更美、烟农更富的乡村振兴新气象。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