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亩地肥料成本低100元、产量高100斤。一减一加,我每亩地纯收入能高200多元。田是年租,租金也不要额外再付。怎么样,这是不是‘天作之合’?”南平邵武市坊前村村民黄声良站在地头,用手比画着,阐释他的“烟后稻”计划。他身后,百亩烟田郁郁葱葱,片片绿叶迎风招展。
光泽县华桥乡华桥村烟后稻
邵武市肖家坊镇坊前村烟后稻制种机械收割现场
立夏至小满,闽西北山区田间地头最热闹繁忙。收叶、烤烟、备稻秧……农民们起早贪黑,让“烟后稻”的每一个环节严丝合缝。“通过烟稻轮作,我们稳住了良田。稳住良田就稳住了粮田,稳住了老百姓的‘钱袋子’,进而拓宽了乡、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福建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副总经理周志攀表示。
“天作之合”稳良田
在水田居多的福建,“种烟必种稻”是农民的增收定律。统计数据显示,去年,福建全省烟农售烟收入30.6亿元,户均收入首次突破10万元,达到10.57万元。
这背后,有烟稻水旱轮作的功劳。
从提升地力看,前烟后稻时间上刚好衔接,更利于稻田对于前期肥料的吸收,水旱轮作也更利于土壤的改良。
从降本增效看,仅肥料成本大约降低100元/亩,产量提高100斤/亩,一降一升,一亩地相当于多收入200元左右。
数据显示,去年,福建全省71.09万亩烟田当中,“烟后稻”的种植面积占比达到92.8%,有近四分之一的“烟后稻”种植区基于传统农技优势,探索出“烟叶+制种”生态循环种植,提高田产收益。
邵武市肖家坊镇就是探索“烟叶+制种”的地方之一。“相比水稻种植,制种每亩可以增加1500多元的可观收益。尤其是烟叶与种子均有稳定收购价,不像其他经济作物市场波动较大,这不仅有利于保障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农田资源获得高效利用,也有利于稳定粮食生产,促进乡村产业振兴。”镇长黄思权说。
据了解,今年,福建烟草和农业农村部门联手,通过实施烟稻轮作奖补、打造烟稻双优基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机械化水平、推进社会化服务共享等方式,在烟叶产区全面推广烟稻轮作模式,进一步改善土壤生态条件,减少病虫害发生,实现粮食产量增加、种烟效益提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稳田稳粮乃国之大计。根据“以烟促稻、以烟稳粮”的产业融合工作思路,目前,福建全省形成了“政府领导、齐抓共管”的基本烟田保护管理格局。通过对基本烟田实施保护,助力严守耕地红线和基本农田红线。
“我们在规划范围内探索推进烟稻产业实现‘四个融合’,即产业规划协同融合、生产技术互利融合、基础设施共享融合、综合体建设深度融合。以此良方种良田,助力农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户增收。”周志攀表示。
搭个“鹊桥”促增收
东南丘陵山区人均耕地少、户均规模小是现实问题。2020年以来,福建因地制宜、统分结合,推动土地、劳动力、机械、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引导传统“农户邻里互助”向“生产要素优势互补”现代方式转变。
南平邵武市吴家塘镇铁罗村万禾家庭农场的负责人万海明就是这一变化的受益人。
万海明,集管理者、烤烟师、机耕手于一身,统管6名长期工、30多个农民在内的整个农场。农场中有10座烤房,收割机、旋耕机、覆膜机等72台套农用机械,不仅耕种农场的180亩烟田,还为村里近1200亩烟田提供服务。
家庭农场的“股东们”以土地入股、机械入股等方式合作,实行以大户带小户、小户帮大户、专业化服务的协作,将一系列农事活动统一组织起来,进而实现降本增效。
降本增效不仅要算大账,也要算巧账、细账。万海明说:“工人熟练程度提升了、组织模式改进了、农机具的运用也更多了,连烤房都用上了生物质燃料,省工又降本,去年农场年收入是50万元,比前年增收5万元,今年新增了70亩的烟叶面积,进一步增收是十拿九稳的事。”
文章开头提到的黄声良,和村里的小农户形成了联合组,由小户出劳动力、他提供机耕值保等服务,实现了1+1>2的叠加效益。
肖家坊镇则在今年年初与烟草行业联手在坊前村建成投用了烟稻产业综合体。综合体上半年提供烤烟房给农民使用,下半年制种阶段又变成稻种烘干房,提高制种效率。“通过引入光伏发电,我们也在努力使综合体实现效益最大化。”指着综合体屋顶铺设的大面积光伏板,镇党委书记刘华武介绍说,未来乡镇还计划把这里打造成一二三产的融合体。
“现代农业发展不代表抛弃小农户,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才能让产业更好、农户更富。”南平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局长、经理张清明表示。
据介绍,福建正在积极推动烟叶生产融入大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入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充分利用当前互联网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与生产专业化服务深度融合,在提供烟叶生产服务的同时,与大农业生产服务无缝对接,共同打造专业化服务平台,推动专业化服务的市场化。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