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绵延,薄雾缭绕。山间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雨,让本就险峻的山路变得更加泥泞崎岖。男孩和弟弟牵着马绳,小心翼翼地守护着挂在马鞍上两筐刚采摘下来的新鲜烟叶。
“孩子们,可把马牵稳了,下雨路滑,千万别摔倒了。”紧跟在身后的父亲和母亲每人背着满满一大筐烟叶,气喘吁吁地嘱咐着。
雨水和着脸颊的汗水一起滴落在地上。
距离到家还有三个小时的路程,运回这批烟叶,还要再来山上采摘一批。一家四口在山间小路上艰难地前行着,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回到家,父母便马不停蹄地把烟叶送进烤房里。
“爸爸,种烟太辛苦了,我们不种了,以后我和弟弟打工养你们。”烤房前,男孩严肃又认真的样子把父亲逗笑了。
“爸爸妈妈要是不种烟,就得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打工,过年的时候才能回家,你和弟弟就只能跟着爷爷奶奶了,这样你愿意吗?”父亲问他,他立马狠命地摇头。
“这些绿叶子进了烤房就变成了‘金叶子’,有了‘金叶子’就可以给你和弟弟买新书包、新衣服和很多好吃的。只要你和弟弟好好读书,爸妈再苦再累也值得!”父母的话像一粒种子,在男孩心里慢慢地生根发芽。
靠着“这棵烟”和一家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家里盖起了新房,买了新车,两个儿子也被供到大学毕业。当年那个童言无忌说着“不要种烟了”的男孩,高考报志愿时毅然选择了云南农业大学的烟草专业。大学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回到家乡大理,而是投身到了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烟叶生产基层一线。
他就是云南广南县旧莫烟站生产技术员杨凌宇。
作为烟农的儿子,他明白烤烟之于烟农的意义,那一片片挺立在烟田里的烟叶,不仅给烟农家庭带来了支撑生活的财富,更是让烟农得以留在家乡创业,让烟农的父母和子女相伴共同创造幸福生活。
走上基层烟叶生产工作岗位后,面对烟农提出的烟叶生产技术上的疑问和求助,他总是格外耐心地解答和帮助。因为他知道,帮助了一位烟农,就是帮助了一个家庭。
去年1月初,凛凛冬日,张口便能呵出一团白雾。杨凌宇和旧莫烟站负责人符边福一大早便来到旧莫乡龙布分村,他们听说因为开展烤烟面积落实和种烟地块核实导致无地种烟,龙布分村的一户烟农打算外出务工,不继续种烟了。
龙布分村是坐落在山腰上的一个小村庄,村子里的土地都是坡地和“石头地”,坡度大,种烟难度高,但即便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仍然有5户烟农常年坚持种烟,并且靠种烟逐步摆脱了贫困,步入小康生活。
来到烟农毕兴光夫妇家,一起围坐在炭盆边取暖。
“兴光,遇到什么困难说出来,我们一起想办法,种了那么多年烟,怎么说不种就不种了?”符边福问道。
“符站,我们实在是没办法了,龙布分村就这么点地,土地条件也不好,这几年重复种植下来,现在附近已经找不到可以种烟的地了。家里三个孩子要上学,小的这个才上五年级。”毕兴光说着,指了指静静地缩在一边不说话的小女儿。
“父母年纪也大了,一家人都指望着我们夫妻俩过活,租不到地,就想着出去外面打工了,但是又舍不得孩子,不到万不得已我们也不愿意放弃种烤烟。”毕兴光说完叹了口气。
了解了毕兴光夫妇的情况,符边福说:“租地的事情,你们不要担心,只要想办法,地肯定是能租到,租其他村子的地,只是租得远一些,路上的时间长一些,奔波得更辛苦一些。”
听到事情有转机,毕兴光立马激动地说道:“别说是其他村子了,就算是租到隔壁乡镇的地,为了一家老小,我们也坚持把烟种下去!”
带着信任和承诺,杨凌宇跟着站长一起奔走在田地间,经过多方协调,帮助毕兴光夫妇流转到了25亩土地,解决了“无地可种”的难题。
2021年,毕兴光一家售烟收入达13万余元。收购结束后,毕兴光夫妇又连忙种起蔬菜,给这个家庭又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小杨说今年烟叶收购价格会上涨,现在政策那么好,我们更要好好种烟了!”毕兴光高兴地说。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