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多山,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人均耕地占有量低,耕地大部分以水田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
近年来,福建省烟草专卖局(公司)主动顺应稻烟轮作这一传统耕作特点,把“打造稻烟轮作区”作为发展方向,发挥烟叶产业链供应链优势,主动做好配套政策衔接工作,努力推动形成“产业政策融合、生产区域融合、种植主体融合”的产业融合、烟农增收的发展思路。
加大五个方面的推进力度
2021年,结合发展实际,福建省局(公司)在综合体运作模式、土地集中与设施配套、“烟叶+产业”组合、市场销售、综合体建设五个方面加大推进力度,特别是在推进土地流转、拓展销售渠道、产业组合升级等方面有了新进展。
全面融入农业产业布局。主动对接地方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发挥烟叶产业在地方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目前,《福建省“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已经将烟叶产业纳入优势特色产业规划范围。下一阶段,福建省局(公司)将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推动烟区将基本烟田永久保护工作列入当地“十四五”农业发展规划,将烟叶产业列入当地“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
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在综合体内先行先试,充分发挥烟叶与水稻扶持政策的协同效应,发挥稻烟产业协同效益。优化设施投入,充分发挥烟叶生产配套技术与基础设施设备优势,配合地方农业产业发展需要,优化土地整理、烤房建设、烟叶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加强政策引导,大力推进统防统治等专业化服务,提高规模效益,探索通过签订稻烟生产示范协议或联合建立稻烟生产双优基地等措施,保证烟区稳定、农民增收;开展灾害保险工作,在综合体内试点推进烟叶种植和粮食生产完全成本保险,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完善防灾减损体系,加强与气象等部门的协作,共同做好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开展冰雹、洪涝等灾害的联防联消联抗工作。
大力推动土地流转与合理布局。福建烟区积极探索土地集中流转方式,延长土地流转期限,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制定扶持政策,引导农户长期流转承包土地。在综合体内,通过2~3年时间,实现土地合同制管理,争取实现当年种烟田块100%签订3年以上土地流转协议。同时,在综合体片区内,争取实现烟田与水稻生产功能区100%重叠。
持续推进生产组织模式创新。探索烟技员片区化服务指导模式,探索“烟技员+烘烤师+烟农”的生产组织模式,推广种采烤分一体化管理。健全完善专业化服务体系,重点提升劳动强度大、用工集中等环节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将综合体全面纳入烟叶生产经营一体化平台开发试点,构建新型烟农信息化移动服务平台。
积极拓展市场销售渠道。以龙头企业订单生产和烟农自营自销为主,充分发挥渠道优势,支持多元化产品的销售;在品牌建设方面探索全省统一的多元化产品品牌,提升品牌价值;做好特色农产品宣传工作,为提升“烟叶+多元产业”综合收益打开突破口,提升烟农收入水平。
实现综合体试点融合发展
通过综合体建设试点,福建省局(公司)在产业综合体试点内逐步建立以烟为主、多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初步实现综合体内烟叶稳收、辅业增收、烟农稳定的目标。
实现生产技术的融合。福建省通过水旱轮作的方式,较好解决了长期单一旱作带来的土壤板结等问题。与此同时,由于大多采取一家一户小农生产的方式,水稻生产过程管控相对薄弱。今年,在烟区产业综合体试点内,通过协调农业部门、种业公司,福建省局(公司)统筹做好水稻制种基地规划和品系安排,选择适应烟叶种植茬口的品系,有效解决了烟叶与水稻制种季节茬口问题。
实现基础设施共享融合。通过开展试点建设,产业综合体内实现了烟叶生产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共享。一是实现基本烟田永久保护与水稻生产功能区的融合建设。目前,福建省规划水稻生产功能区面积448万亩,为烟稻融合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实现烤房的综合利用。利用烤房烘干稻谷是立足烟稻生产探索出的有效方式,通过扩大烤房烘烤的种类,有效提高了烤房的综合利用率。三是实现了农机共享利用。在现有机械中,除了烤房配套设备外,烟叶生产农机基本列入政府农机补贴范围,通过借助社会化农机资源,有效提升农机应用水平。
实现综合体建设深度融合。通过政策、技术和设施的融合共享,产业综合体内烟稻双优基地更加稳固。在今年的烟区产业综合体试点区域,通过与政府部门、农业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一是建立更加长效的土地流转机制,保证综合体在一定期限内能够集中连片经营,进一步稳定当地烟叶生产规模。二是建立共同利益联结纽带。通过突出抓好组织平台建设,合作社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已经成为联结龙头企业与烟农的纽带,成为综合体经营管理的平台。三是有效保障烟农综合收益。经测算,福建省两个国家局产业综合体试点的烟稻亩均年收入已达到7000元以上,烟农综合收益得到有效保障。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