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你遭遇过大数据“杀熟”吗?大数据“杀熟”,是指互联网平台通过大数据对老客户实行价格歧视,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要比新客户高。利用消费者对于某些产品或服务的忠诚“割韭菜”,不仅侵害消费者利益,还可能涉嫌违法,需要引起警惕。近日,我们在走访市场时,就遇到了零售户吴老板对于“杀熟”的愤怒吐槽。
吴老板:前几天我收到邀请去喝朋友的喜酒,心里准备早点打车过去,就点开经常用的打车软件叫车。因为这次时间比较充裕,我浏览起了平时不太关注的软件界面,发现系统默认的车型是出租车,同时还有一些价格更低的车型没有被系统勾选。我于是选择了较为便宜的快车,没再多看,便按下了叫车键。很快就有车响应了,平台显示车距离我的位置2.5公里,因为路上红绿灯较多,系统提示到达我这需要约8分钟时间。我站在店门口,无聊地等着车来。因为不是高峰期,有许多空乘的网约车在我面前缓慢地驶过。我觉得有些不对劲,为什么系统不安排这些离我更近的车辆呢?我于是又仔细看了一下手机界面。这一看,把我给惹怒了,我看到系统帮我安排的还是价格最高的出租车。虽然过了几分钟内免费取消的限制时间,我还是果断地付费取消了这次叫车。
【分析】
吴老板的遭遇正是一次典型的“杀熟”。首先,平台通过收集用户出行时间、地点、车型偏好、消费频次等数据,描绘用户画像,判断价格敏感度,对被认为价格不敏感的用户安排高价车型或提高价格。吴老板因之前使用出租车次数多,被平台认为对价格不敏感。此外,平台将可选车型的界面分布做了一定的调整,将便宜的车型放置在界面的下部,客户需要刷至界面底部才能看到这类车型,像吴老板之前就经常因此错过低价车型。不仅如此,系统还会倾向性地安排最贵的车型。比如吴老板虽然勾选了快车,但仅仅因为没有将出租车的选项取消,系统便在明知道有距离更近的快车存在的情况下,仍然安排距离较远的出租车来接单。
大数据时代,消费者在使用互联网平台消费时,需要更加注意保护自身权益: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轻易将自己的信息在平台上暴露。面对敏感信息,务必要慎重对待。
遇到价格不公,用户需迅速投诉维权,而不是默默忍耐。《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规定,经营者不得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同一商品或者服务在同等交易条件下设置不同的价格或者收费标准。这一规定防止经营者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价格歧视或不公平定价。消费者一旦发现大数据“杀熟”,要保留相关证据,可以作为投诉的依据。
多平台比价也有助于发现“杀熟”陷阱。不要仅仅依赖一个平台的信息而被大数据“盯上”,多渠道比较能够帮助消费者获得最合理的价格。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