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零售终端 > 正文

一针一线“绣”出好日子

2024年10月14日 来源:人民网 作者:孔应秀、马永丽
A+ A

在清河村提起“丁绣娘”,大家都会夸赞她心灵手巧。一根小小的绣花针,绣出了色彩斑斓的彝族服饰,更“绣”出了好日子。

“丁绣娘”名叫丁会芝,今年55岁,是云南省楚雄州牟定县共和镇清河村的村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彝族,祖辈都是彝绣爱好者。丁会芝从小到大身上穿的、头上戴的,都是一针一线缝制而来,这也埋下了她与彝绣的不解之缘。

丁会芝(右三)正在教绣娘们刺绣。孔应秀摄

情系彝绣,开启创业

初中毕业后,丁会芝在家务农,闲暇之余就跟随老一辈学习彝绣。1987年与村里从西藏退役回来的王有明喜结良缘,婚后老公在县城工作,她依旧在家务农,做彝绣。孩子上小学后,两口子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丁会芝决定走出大山。

来到县城后,除了照顾老公和孩子,丁会芝有了更多闲暇时间,勤劳干练的她心里总是惦念着彝绣,和老公商量后,凭着扎实的彝绣功底,她开起了自己的彝绣店铺。

在个个都爱左脚舞,人人都有花衣裳的“左脚舞之乡”牟定,当地人喜欢穿彝族服饰跳左脚舞的环境滋养了牟定的彝绣市场,而丁会芝物美价廉的彝绣又深得顾客喜爱,很快丁会芝的名气就渐渐大了,店铺也越来越好。

“刚开始那几年,除去房租、水电费,一年下来收入也有四五万元,比打工强。”回忆起最初创业的日子,丁会芝说。

虽然生意有了起色,收入也越来越稳定,但在丁会芝心里,如何让更多人喜爱,如何不让这门手艺失传始终是一个不变的执念。于是她开始参加各种彝绣比赛,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高刺绣技术,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彝绣。

凭借着对彝绣独特的思考和精湛的技术,2013年她被牟定县人民政府、牟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评为“牟定县第三批传统工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以一针一线“绣”出了一项项荣誉,也从中不断成长。

心系同乡,共同增收

丁会芝的家乡清河村委会距离县城16.5公里,全村98%以上均为彝族,当地群众的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为主,很多留守妇女只能在家种田带娃。

丁会芝心想:“一个人富不是富,带着姐妹们一起过上好日子才是本事。”即便来到县城,丁会芝始终牵挂着家乡的姐妹们。

随着自家彝绣店生意越来越好,她心中有了一个想法:回老家带着家乡的姐妹们一起刺绣,增加收入。

她安排好店铺的经营后,决然地返回了家乡,走家串户积极“传授”彝绣的生意经。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妇女加入到彝绣的队伍中。

有时也会有绣娘绣好成品,请丁会芝帮忙售卖。丁会芝也经常把自己店铺的订单分发给村里手艺精湛的绣娘,带着她们一起增加收入。

匠心守护,大放异彩

2015年,丁会芝的老公因脑梗去世,家庭的重担压在了她一个人身上。那时,彝绣市场大量涌现机绣产品,低廉的价格让更多消费者倾向机绣。手工刺绣的市场空间小了,这让一直追逐手工彝绣的丁会芝迷失了方向,加之丈夫去世的沉重打击让她无心经营店铺,生意一天不如一天。

为了维持生计,2019年,她重新选址将彝绣店铺搬到了当地的彝绣一条街,2020年将店铺转型,开始百货经营。

“看着卖东西简单,没想到那么难——进货难,要卖出去更难,每天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整理商品,留不住客人。”丁会芝回忆说。

当地烟草部门的客户经理了解到丁会芝的困难后,积极给予帮助。心思细腻、专注的丁会芝很快就上手了,学会了考虑消费者需求,学会了让商店更具特色,也学会了经营技巧。一来二往,小店的客人越来越多 。

丁会芝还学会了“走出去”经营,通过深入了解市场,她将古老的手工刺绣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改进工艺,丰富产品种类,独特、精细的手工刺绣服饰及工艺品得到了顾客的青睐和市场的认可。

如今丁会芝的彝绣产品种类繁多,有服饰、花鞋、花帽、裹背、包包及各种工艺品,不仅可以当日用品,也可以当作艺术品进行赠送。她的彝绣作品“彝族女士正装婚礼服”“彝族男士正装婚礼服”还成功入选了2024年牟定“三月会”“梦回千年·牵手时尚”彝绣创意设计参展作品。“牟定彝绣文化名家”、非遗保护“先进工作者”的称号也随之而来。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主动找到丁会芝,跟她学习彝绣,她的彝绣队伍从一开始的几人扩展到现在的50多人,每人年均收益增加10000余元,丁会芝用一针一线带着大家一起实现了“背着娃、绣着花,养着猪、管着家”的好日子。

看到越来越多的人爱上彝绣,走进彝绣,通过彝绣增加收入,丁会芝很高兴:“彝绣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手艺,也是这一针一线陪伴我一生,我将继续努力,绣出更多精细的创意作品,让更多的人爱上彝绣,让更多的乡亲们通过彝绣过上好日子。”


热文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