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年底,诸多品牌进行年终盘点之时,中式餐饮品牌“老乡鸡”的土味视频宛如一股年终总结界的“泥石流”,给不少消费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老乡鸡”董事长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将“乘风破浪”“后浪”“干饭人”“秋天里的第一杯奶茶”等2020年热门梗玩了一遍,既增强了品牌辨识度,又拉近了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实际上,近年来像这样的梗营销已成为不少品牌吸粉引流的标配。探究其商业逻辑前,不妨先谈谈梗文化。
梗,网络用语,指代让特定人群一看就懂且会心一笑的事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泛娱乐时代的到来,网民更乐于以幽默风趣的方式解构事物,梗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延展,许多本属于小圈层的梗出圈后火遍网络。
一般来讲,梗都有生命周期,短则一天或一周,长则半年甚至更久。“真香”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梗,它始于2014年,如今仍是不少网友的常用词。同时,大多数梗都有圈层属性,如果不在圈子里,很难领会其含义,比如B站的“下次一定”以及虎扑社区的“街薪”等。有些梗如“我太难了”,因便于理解且与网民生活相关度高,成了网络流行语。
周桦制图
总体上看,梗的传播速度快,能精准触达目标人群。正是关注到这些特质,不少品牌和零售商选择梗营销,以期在降低营销裂变成本的基础上,提升自身辨识度。无论是造梗还是接梗,他们都倾向于以易于接受的形式和“懂你”的姿态亲近消费者。
笔者认为,在消费者对营销活动审美疲劳时,玩转梗营销,不能止于“懂你”的姿态,而应守住底线,在充分尊重圈层文化的基础上,以行动寻求情感共鸣。
无论造梗、接梗还是玩梗,都不能违反法律法规、违背公序良俗。要远离负面梗,拥抱积极向上的正面梗。与此同时,梗营销要把握好度,切不可让自身形象游走在刀刃上。
对消费者来说,品牌和商家主动了解自身圈层,用圈层语言拉近彼此距离能增加亲近感,但这种亲近感也有“保质期”。如果发现对方只是通过一两个梗来收割一波流量红利,或是干脆对梗文化不认同,只为跟风,寻求自我认同、消费意识不断觉醒的消费者不仅不会买账,还可能在论坛、测评网站上来一波“自来黑”。
不妨把舞台灯光对准消费者。当前,造梗路径逐渐下沉,去中心化成为最关键的特征,互联网用户成为造梗的有生力量,而他们也是当前的消费主力。当营销不再是“我营销你买单”而是“你造梗我包装”时,消费者会对品牌和商家产生一定亲切感,也往往愿意为这份自我认同付费。
总而言之,梗营销有一定的门槛,想要试水的商家应量力而行。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