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县地处浙江省温州市西南部山区,一度是国家级贫困县。历经多年发展,当地百姓“火篾当灯草,火笼当棉袄,番薯丝吃到老”的生活早已成历史,但扶贫工作从未停止。
近年来,结对帮扶单位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浙江中烟”)深入参与文成县扶贫工作,协助当地政府在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建设等方面精准施策,助力群众脱贫致富。
珊溪镇鳌洋村坐落于文成县西南部,四面环山,交通不便。全村共有384户1384人,三分之二外出打工,村内收入渠道单一,整体经济状况欠佳。2018年,浙江中烟与珊溪镇鳌洋村结对结缘,为这个曾经行路难、致富难的村庄带去了新的生机……
文成县珊溪镇鳌洋村鳌峰顶鸟瞰图
修建机耕路,杨梅运输更便利
杨梅种植业是文成县农业主导产业之首,也是鳌洋村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然而文成县多山多坡的地形给杨梅的采摘运输造成了困难,交通滞后成为扶贫开发的短板。“为了能够保持杨梅的新鲜程度,我们一般都是深夜去采摘杨梅,夜里的山路真不好走,都得靠自己一担担挑出去卖,危险费力还很费时。现在有了这条机耕路,我们就可以用车辆运输。”村民刘际亮指着呈池新建道路高兴地说道。这条由浙江中烟参与出资建设的机耕路总长900米,宽4.5米,建成后广受当地百姓好评。
这是结对第一年,浙江中烟在广泛征求村干部和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共同设立的第一个项目,主要为完善鳌洋村交通设施建设。除了呈池新建道路基础和硬化项目,浙江中烟还参与出资修筑了一条从千秋岭至庵基的机耕路。这条路全长1600米,宽3米,目前已完工。
“随着两条机耕路投入使用,村民运输杨梅的时间至少缩短了60%,平均每天至少节省400元。”鳌洋村村书记魏为军表示,机耕路的修建及硬化,不仅有效解决村里田间地头通车不畅的问题,帮助村民耕作省时、省工又省力,还能大幅降低杨梅等农产品运输成本,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从而促进农户增收,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
文成县珊溪镇鳌洋村呈池机耕路
变“输血”为“造血”,发展道路更敞亮
“不仅要让贫困户住上好房子,还要帮助他们找到‘致富路子’,过上好日子。”结对以来,浙江中烟一直致力于帮助村里拓展低收入农户增收渠道,不断增强农民增收的内生“造血”功能,谋求适合自身的个性化发展之路。
村内配套设施完善、低收入农户帮扶等扶贫工作的长期开展离不开稳定的资金支持。为解决这一问题,浙江中烟计划出资为鳌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购置李井新区物业1处,以收取租金的形式壮大村集体经济。基于李井新区配套设施的完善与附近高速公路通车后车流量提升所带来的村民集聚效应,预计年租金收入可达3—5万元。这为今后的扶贫工作提供了稳定的资金保障。
在浙江省商务厅结对帮扶干部佟大行看来,变“输血”为“造血”就是扶贫干部帮助老百姓“挖鱼塘”,培养带头人,教会他们“养鱼”的基本技能。浙江中烟通过创新建设扶贫工作思路和方法,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富民惠民政策,引导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自我发展、自主脱贫的信心,提升乡村“造血功能”,让村民们更新思维,进一步推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
文成县珊溪镇鳌洋村李井新区物业
搭建“连心桥”,结对帮扶成机制
鳌洋村是浙江中烟的对口帮扶村,全村共有27户37人属低收入贫困户。近年来,浙江中烟结对帮扶联系人通过实地调研,与驻村干部、村干部、村民等进行交流协商,现场共同签署“低收入农户倍增计划”结对帮扶协议书,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
据了解,结对帮扶工作紧紧围绕“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这一中心任务,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帮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不断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当地全面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三个不落”突出问题贡献烟草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06年起,浙江中烟就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扶贫开发工作要求,对文成县玉壶镇朱坪村、洪地村、林岩村、雅龙村、汤垟村和东头村、九南村等7个村实行分类施策,在全面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多年来,浙江中烟共帮扶项目85个,落实帮扶资金880万元,对各村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村庄环境整治等建设项目做了自己的努力,使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农民思想觉悟得到明显提高,成功搭建起了企业与帮扶对象之间的“连心桥”。
鳌洋村虽已实现脱贫摘帽,但浙江中烟的帮扶依然在路上。在新的起点,浙江中烟将继续与多方携手,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前进。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