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多山,西通巴蜀,北连关中,南至楚地,峻岭数重。群山延至湖北地界,有一城名为恩施州,该州辖区有一村落,名曰黄田村。山峻路滑,车马难行,村中男女老少,皆以耕地为业,世世代代,与外人间隔。
昔日的黄田村,在外界的印象中,不过是一座穷乡僻壤、产业不济的贫困村庄。它位处海拔1200米的群山之间,论其偏僻,人迹罕至程度堪称当代的“世外桃源”。从武汉到恩施,一路西行,途经600公里,近五小时动车车程,铁路出平原而入群山,后抵达利川,随即转乘汽车,在山路中环行需一小时有余。途中,远处齐跃山顶成排的风力发电机似乎在向外人宣告,如今的黄田村,早已告别过去的贫穷。
小桥流水、野樱棕桐、青瓦白墙……穿过一条风景秀丽的水泥路,便到达位于黄田村主干道的“致良知客栈”。这座两层高的楼房,是湖北中烟扶贫工作队工作和生活的驻地,也是此次探访黄田村的第一站。
2015年10月,湖北中烟党组响应党中央号召,积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在顺利与第一批扶贫工作队交棒接力之后,第二批扶贫队队员们在巩固既有精准扶贫成效基础上,确定了“贫困户脱贫”“集体经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三大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因地制宜带动黄田村人,以翻天覆地的新变化,摆脱外界对“贫困山村”的固有印象。
组织来了,生活就有希望了
黄田村地处偏远,土地贫膺,交通不便,消息闭塞。意识到这一关键所在,湖北中烟扶贫工作队一入村便大刀阔斧修路建道。如今4年过去了,20多公里干净宽阔的水泥路,早已串联起黄田村356户各家门庭。
“修好水泥路,行车安全也得到了保障。”曾任扶贫工作队队长的陈元利介绍,“村里的经济好了,许多村民买了车,但由于地势问题,村里的水泥路弯弯曲曲的,行车十分不便。”
为此,工作队想了不少办法。首先是加装护栏,但1公里的安装费包括材料、人工等成本,就需要20多万元,这是一个特别现实的问题。为尽快消除安全隐患,工作队在地势陡峭或者坡陡弯急的地方安装了护栏。
剩下的地方怎么办?在一次惯例走村入户的过程中,漫山的野树给了工作队启发。黄田村的山上长满了野樱桃树和棕桐树,具备天然的自我繁衍能力,即使是移植,成活率也很高。“何不组织村民讲行移植?”陈元利灵机一动,“移植后的树木一方面可作为行道树加强行车安全,另一方面也是村里的一大景观。另外,每移植成活一棵树,队里便相应对移植人进行补贴,如此可将扶贫资金用好、用足、用到位。”在工作队的规划下,根据山势走向,每100米种植一株行道树品种,既统一美观,又色彩互补,将一抹南国风情带入大山深处。
“要想富,先修路,那么路修好了以后呢?”作为恩施“扶贫尖刀班”的成员,工作队队员在湖北中烟党组与南坪乡党委政府的协调下,将党组织关系全部转入黄田村,驻村期间不再承担原单位工作,可谓是专职帮扶。“岗位在哪里,党员就扎根在哪里。要时刻记住,我们是代表湖北中烟来工作的。”
“党建促脱贫,农村穷不穷,基层组织是关键。”黄田村村支书罗继华介绍,工作队的5名党员驻村期间不忘学习,每月定期参加主题党日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到扶贫工作上,每个产业链都安排一名党员骨干作为致富领头雁,每个合作社都有一名党员骨干作为积极参与者。村里这些风风火火的“大动作”,都离不开党组织的力量。
“党建引领,黄田有魂”。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工作队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第一任工作队队长彭涛鸣,在新屋村修建了一口100立方米的水窖,解决了村民饮水难的问题。陈元利又在黄田村新建一口200立方米的水窖,并铺设入户管线,让村民在家里就能喝到自来水。同时,还为黄田村新修并硬化四组产业路,修建党群活动中心门前路、风雨桥,治理落雁沟河道,修建到利川市的快捷通道,实施林场村1组到3组的通组公路。
2019年,黄田村实现全村整体脱贫。正如村民们所说:“组织来了,生活就有希望了。”
“金子山下,李子成林”
脱贫摘帽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为了保证村民脱贫不返贫,工作队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努力实现由“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金子山下,有一块闲置的土地资源。2018年,村里对这块土地成功流转后,邀请恩施州农科院的专家进行土壤考察,决定在此处种植李子,并确定青翠李、棒棒李、翠红等多个品种。“闲置土地增了值,集体经济就有了收入,就可以继续投资其他项目,这样集体经济就实现了由资金向资本的转变。”工作队队员罗承昊说。
随后,100亩李子种子成功入土,山上的泉水也在此进行引流,保证了李子树的自然灌溉。望着漫山遍野翻新的土地,工作队每一位成员的脸上都露出笑意。如今,金子山下,早已李子成林。
仅依靠传统农业,很难维持长久的发展。虽说黄田村人常常提醒自己“你是农民,你必须热爱自己的土地”,但农村的最大优势是土地,最大的思维局限也是土地。为此,工作队摒弃传统思维,围绕土地,打起了合作社和产业链的主意。
经过试点,黄田村在产业模式的创新上大胆探索,吸引了更多有闯劲、有想法的年轻人纷纷回乡。“90后”退伍军人张桥在村里成立了养鸡合作社,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最新一批鸡苗已经孵化成功。这批鸡吃着村里的生态饲料,在有恒温控制系统的鸡舍里长大,在自然环境下傍山圈养,最终成为城里人竞相追捧的土鸡。按照此种发展思路,红春沟水稻种植区、李家坪香菇培植区等逐步发展起来。
种植业的发展带动了制造业的发展。村里引进黄田致良知达春江皮鞋加工厂,进行季节性皮鞋生产加工。“临近春节,皮鞋需求旺盛,村里的留守妇女就到车间打工,生产皮鞋配件。”工作队队员谭林说,“一开始,还没有妇女愿意来。我们就借着入户的机会一家家走访,向他们宣传好政策,最终为20多名留守妇女解决了就业问题。”这种季节性的生产加工企业在当地很受欢迎,农忙时种地,农闲时打工,家庭收入不知不觉就上来了。
此外,工作队也想尽办法,为一些有着特殊困难的村民争取就业机会。牟岗,17岁,患有先大性心脏病,辍学在家无事可干。去年,扶贫队成立了致良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注册了“福圭皇田”商标,准备将村里的农产品通过网络销向全国,公司正好缺一个懂技术的年轻人。负责宣传工作的夏元平想到牟岗,决定手把手教他开展新媒体平台运营。“年轻人学东西快,一教就会。”这让夏元平十分欣慰。
为此,工作队在党员活动中心开办了致良知学堂,配备了5台电脑,聘请牟岗来此办公,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将村里的土特产品卖到更远的地方。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从“政策引导”到“技术指导”,再到“以奖代补”的“措施诱导”,工作队在扶贫方法论上煞费苦心,大数据分析、5S管理,D个大男人一个月驻村26天,“能休息5天就算多的了”。通常白天走访村民,晚上开村小组会议,“忙起来的时候,工作队所有人常常围着一盘折耳根吃一顿饭,从没分过白天黑夜。”年轻的大学生村官小黎如此感叹,“工作队的每个人都敬业得超出我的想象,湖北中烟的工作方式值得大家学习!”
一路走访中,工作队队员见到垃圾自然拾起。这边刚与田间劳作的村民亲切问候,那边就收到养蜂人牟凯的紧急求助,工作队员不顾蛰咬,齐力将蜂箱挂上墙。
一路走访中,工作队队员见到垃圾自然拾起。这边刚与田间劳作的村民亲切问候,那边就收到养蜂人牟凯的紧急求助,工作队员不顾蛰咬,齐力将蜂箱挂上墙。
陈元利说:“村务管理有一大特色,除了依靠法治,更多要依靠人治。”扶贫队和村“两委”一起制定了村规民约,对村民行为进行规范,倡导文明、科学、勤俭、诚信的价值观。有了道德水平的提升,村里打牌赌博、涉黑涉恶的现象没了,互帮互助、彼此包容的事情多了,民风民俗得到了极大改善。
同时,良知亭、良知书屋、良知客栈、良知小区、良知广场、良知学堂相继成立,工作队倡导的“良知文化”已由物质形态变成了精神食粮。
2017年底,为展现黄田村的精神风貌,村“两委”决定开展黄田村文艺汇演,原定黄田村10个组汇报演出17个文艺节目。让人欣喜的是,村民们跃跃欲试,各组报上来的节目数量远远超出这个数字。那个冬天,很美,村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那个晚上,很暖,村民们的节目创新出彩,感动了在场的每一名扶贫队员。
文艺汇演过后,村民们自发成立了广场舞队,每晚的黄田村不再黑暗,在百姓大舞台上,欢快的音符飘进了每个人心里。
2018年“六一”儿童节,在扶贫队队员李伦轩的组织下,扶贫队与南坪乡团委一起开展在读生作文竞赛活动,所有的在读生除每人拿到300元的补贴外,获奖者还可以拿到更高的奖励。如此,通过竞赛激励机制,进一步将教育扶贫资金用在实处。
为了在生活脱贫、生产脱贫之外,力争做到精神脱贫、素质脱贫,近两年,工作队还组织开展了贫困户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