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七八月份一到,云南人民就迎来了最喜欢的采菌子的季节。并且,凭着热搜体质,每当此时,云南人民都会和他们最爱的菌子同时登上热搜。
这不,今年的热搜话题早就在屏幕上飘了好几天了——「不是菌子的问题」、「云南人对菌子好宽容」。由于今年有了火爆网络的歌曲《孤勇者》,吃菌子的人也被称为「菇勇者」。
事情原委如下:
由于菌子种类过多,难免部分有毒素。一旦中招,轻则偶遇「小人飘过」,重则有生命之虞。云南省平均每年发生误食野生菌中毒事件300余起,因中毒导致死亡30余人。
但对于云南人而言,千错万错都是自己的错,菌子那么鲜美,能有什么错呢?
如果吃到了有毒的菌子,云南人会怪自己没炒熟,怪锅,怪糊了,怪喝酒,怪没放大蒜,怪油不够,还有的「只是单纯想去医院了」。
云南人对菌子的热爱与信仰由此可见一斑。如果稍稍了解下云南人,就会明白没有无缘无故的爱。除了菌子种类繁多,模样可爱,做法多样,怎么做都味道鲜美外,捡菌子本身也颇有乐趣,是云南人与自然耳鬓厮磨的一种方式,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云南人对烟火气的重视。
说起「不是菌子的问题」,小编就想到了前几年网络上的热门讨论,即当自己购买的奢侈品和随便凑合买的产品坏了、不实用时消费者的思路转变。
当自己省吃俭用购买的心爱的奢侈品,即使日常实用非常小心,但还是很快就坏了时,消费者大都会认为是自己的使用方式不当。而当凑合买的产品坏了时,则会认为「果然质量不行」。
同理,奢侈品设计地千奇百怪,非常人所能驾驭时,大多数消费者会为其找理由,比如说,自己的身材、妆容或穿搭不行/没有合适的场合/时尚潮人肯定能轻易驾驭等。而自己看不上的产品设计丑陋时,则认为「这家果真品味不行」。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前几年,这种针对不同品牌的不同态度的现象颇为常见,我们姑且不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探讨其对错,毕竟由社会环境造成的消费大潮个人难以抵挡。只从品牌的角度来思考——
如何才能打造一款让消费者宽容的产品?
尤其对于新品而言,
如何避免成为消费者的「一次性体验用烟」?
对于烟草消费者而言,抽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于烟瘾较大或有社交、礼赠需求的消费者而言,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让消费者满意,并在出现问题时能站在产品的角度考虑,是一件颇为难得、颇具长期效益的事情。
当下,市场上不乏有能产生类似效果的产品,如南京「十二钗系列」之与哈尔滨消费者、云烟(紫)之与沈阳消费者、「1916」之与礼赠市场、芙蓉王(硬中支)之与部分年轻的商业家、芙蓉王(硬黄)之与太原消费者、「中华」之与中国多数消费者等。
在以上例子中,基本是后者对前者较为宽容,认为前者的存在是客观现象,如果自己对该产品的包装、吸味、营销等有疑问,那先自己对疑问消化解决。甚至对于意志不够坚定的人而言,在周围全都抽同一款烟的环境下,还会生发出「我口味比较独特」「我和别人不一样」的思虑。
纵观以上产品的特点,与消费者、市场的关系,可以发现「产品被宽容」的一些原因所在。
首先是漫长的产品培育期所培养出的感情。
就像是云南人采菌子,首先是千百年来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所产生的对大自然的向往与信任。卷烟与市场也是这般关系,占位早,市场培育时间长,片区营销工作做得好,产品与消费者之间就能产生黏连与信任之感。
其次是产品具有优秀的品质,或自带消费场景,占据了品类第一的话语权。
在省外人觉得生涩的菌子,在云南人眼里正是鲜美的特色所在,这就是品质的对口。菌子无论怎么做都很鲜美,甚至成为乡愁的象征,这就是自带了消费场景。
第三,周围环境的渲染,消费氛围的烘托。
「独木不成林,万木可成荫」,一人吃菌是「菇勇者」,整个云南人都在吃菌则成为一种地方特色,甚至每年的这个季节,都会有很多省外人不远千里去云南吃菌,既图其鲜美时令,也图其「离医院近」,这就是环境烘托的效果。对于烟草新品而言,若适当运用这一方式,想必可事半功倍。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