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据《江西日报》编辑整理 内画和鼻烟、鼻烟壶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鼻烟是将烟草精工炮制并混入香草、香料花露研制而成的褐黄色粉末,在明朝万历年间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作为贡品传入中国。人们先是利用传统药瓶盛放鼻烟,后来利用了多种材质和制作工艺来完善鼻烟的盛具。相传极爱鼻烟的清康熙帝设立了我国第一个玻璃工厂,专门制作鼻烟壶,赏赐给大臣和外国使臣。
清代的鼻烟壶有金属胎珐琅鼻烟壶、各种玻璃制鼻烟壶、玻璃胎画珐琅鼻烟壶、玉石鼻烟壶、瓷鼻烟壶、牙角竹木鼻烟壶、漆鼻烟壶以及内画鼻烟壶。内画鼻烟壶算是其中的后起之秀,其他种类的鼻烟壶都是利用已有的工艺美术进行创作,唯独内画技艺是专为画鼻烟壶而诞生的。它将工艺技术与传统书画艺术巧妙地融为一体,使鼻烟壶由纯粹的实用盛器,升华为一种微型工艺品种,至今仍闪耀其灿烂的光辉。
内画鼻烟壶的起源
内画鼻烟壶的起源有许多传说。相传清朝乾隆末年,一个地方上的小官吏进京办事,事情被一拖再拖,没有办成,这时他的钱粮耗尽,只好寄居在京城的一所寺庙里。小官吏嗜好鼻烟成癖,当玻璃鼻烟壶中的鼻烟用尽时,他便用烟签去掏挖壶壁上黏着的鼻烟灰,在内壁上形成许多的划痕。这个鼻烟壶让一个有心计的和尚看见了。和尚通过试验,用竹签烤弯削出尖头,蘸上墨在透明的鼻烟壶的内壁上画上图画,这种奇特的画就诞生了。
内画鼻烟壶的起源还有一个版本是,清朝道光年间,北京有个能写会画的人叫胡金录,喜好闻鼻烟,家境破落后买不起鼻烟,就用筷子挠鼻烟壶内壁上的烟垢过瘾。有一次偶然发现,筷子在烟壶壁上划出的条纹挺好看,他于是把筷子削尖,在烟壶内壁画上花卉。内画鼻烟壶的雏形因此产生。
内画鼻烟壶的流派
内画艺术分为京、冀、鲁、粤四大流派,其中以冀派内画水平最高、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影响最大。冀派内画的发源地河北衡水因此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内画之乡”。但四大流派均起源于北京,其中京派的历史最为久远。北京是中国明清两代王朝的皇都,也是内画鼻烟壶的发祥地。内画画工们汲取京都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渐形成诗、书、画、印并茂的京派艺术风格。鲁派画工云集地在山东博山,其最大特色是能够利用瓷器上的釉彩在鼻烟壶的内壁上作画,然后烘烧形成内画鼻烟壶的瓷釉画,即使盛水画面也毫不受损。粤派是一个年轻的派系,以艳丽的色彩和装饰风格著称于世。
冀派是当代形成的,虽然形成时间较晚,然而现在冀派内画鼻烟壶及其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最多。衡水内画堪称现代中国内画的代表。冀派使用的内画工具为创始人王习三自创的金属杆勾毛笔,即“习三弯勾笔”,笔杆直弯,可随意改变方向。冀派内画的艺术特点是精皴细染、造型准确、风格典雅,以国画色和油画色综合表现手法模拟多个画种的画面效果,尤其是在肖像题材方面的创作尤为突出。
壶内方寸反作画
内画鼻烟壶的制作工艺考究,一件完美的内画壶,需经选料、制胚(壶)、壶内书画、装潢四项工艺流程。其用工少则几周,多则数月。内画鼻烟壶的材料多为水晶、玻璃,或玛瑙、茶晶、琥珀等材料。最初的内画鼻烟壶是内壁没有磨砂的透明玻璃壶,因为内壁光滑,不易附着墨和颜色,只能画一些简单的画面和图案。后来,艺人们用铁砂和金刚砂加水在鼻烟壶的内面来回地摇磨,这样使鼻烟壶的内壁呈乳白色的磨砂玻璃,细腻而不光滑,容易附着墨色。内画艺术家以顶部弯曲的竹笔,或再在顶部绑上狼毫,通过不及盈寸的纤维壶口,在壶的内壁作画,内容主要有历史人物、神话传说、仕女、书法、山水、花鸟等。人们透过透明的玻璃看到里面的作品。
内画与广州玻璃画有相似之处,即都是画在背面。不同之处在于,玻璃画用油画颜料在玻璃背面画成,供人们从正面观赏,其画笔不受空间限制;内画用钩形细笔蘸上墨色,画家将画笔从直径0.5厘米左右的小壶口伸入器内,在烟壶内壁上进行艰难、细致地艺术创作,这比玻璃画难度更大。作画时,画师需全神贯注、气沉丹田,发力于腕、行气于笔,将大画之精神融于方寸之地。内画极费目力,内画家工作半小时后稍事休息,每两小时便要闭目养神。他们于小小的壶中创造出精妙入微的书画作品,也使鼻烟壶工艺在晚清衰退之后重放异彩。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