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2016年11月30日,一则喜讯从电视上传来:正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会通过审议,批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此:我们祝贺祖国又多了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下发扬光大,让全人类了解认知“二十四节气”,广泛应用“二十四节气”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也为我们烟草做出更大贡献!祝福祖国!祝福烟草!
“二十四节气”指一年中的二十四个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指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从春分点开始,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化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小雪节令气温继续下降,开始降雪,北方进入封冻季节;大雪后,降雪量加大,降雪时间延长,就进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了,到大寒节令就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期。
二十四节气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对于“二十四节气”,我们从小在农村长大,经常会听到父辈人说谚语、讲谚语,这些谚语每年按时指导着农业生产,使农民深深受益,是一部活的历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深受“二十四节气”影响和熏陶。现在回想起来,耳熟能详的谚语还记得很多,例如:“春打六九头”,意为在六九初期“立春”;“芒种,掏开涵洞”,意为雨水季节来临,要抓紧时间疏通沟渠,防范洪涝灾害;“立秋,日子渐渐丢”,意为立秋过后,白天会逐渐变短,黑夜会逐渐变长;“雷打秋,稻仔尾直溜溜”,意为来年干旱,影响稻谷生长,收成将大幅减少;还有很多,诸如“三九四九,冻死鸡狗、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九九加一九,耕牛河边走”等等,都深刻地反映了节气变化在农业生产中巨大作用,极大地影响着整个农业生产发展。这些谚语是农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经过千百年来逐渐总结并提炼的经验积累,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
就农耕习惯而言,宣威市地处乌蒙山腹地,海拔较高,地势高低不平,斜坡、坝子和沟河纵横交错,形成了独特的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农业生产不确定因素较多,较好地应用“二十四节气”,能充分利用气候变化、水利资源服务农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农民知道:比如开春过后,气温开始升高,地温和水温随气候变化而升高,经冬的树木和小草开始发芽,预示着春天的到来。这个时候,农民会趁着春意,加紧整地、备肥,开展春耕播种。而“惊蛰”节令过后,土里的小虫子会开始多起来,并借着嫩芽的营养繁衍更多害虫危害庄稼,这时,庄稼人就会下地进行薅锄和防治病虫害,减少病虫害损失;再比如,随着高温火热夏天的结束,天气转凉,经过灌浆成熟的包谷、麦子等农作物,已经进入“秋分”收割的季节了,当地农民会赶在霜雪节令前忙着收获劳动果实,让田里的农作物颗粒归仓。此时,漫山遍野,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点缀着农民的笑脸,是一年中收获的季节,是充满喜悦的季节。
就烤烟生产来说,与“二十四节气”也是密不可分的。在气候方面,前几年,为有效实施风险防范,达到提质增效目的,我们围绕节气带来的气温变化,提出“三基本”要求,即:四月底前基本栽完烟,八月底前基本烤万完烟,九月底前基本收完烟。“三基本”的提出,有效避免了整个大田烤烟两头受低温冷害的不利影响,既提质增效,又增加了烟农收入;在田间生产措施方面,围绕生产各环节,我们出台措施办法和落实各项措施,都要以节令变化紧密有机结合,通过各环节工作环环相扣,才能促使田间烟株早生快发,保证产质量达标。烤烟生产具体环节上,在“小寒、大寒”节气,要抓好冬耕晒垡,达到翻松土壤,晒死或冻死害虫目的。“谷雨”节气后,雨水增多,利于作物还苗和生长,应抓紧烤烟大田移栽。“小满”节令以后,百草丰茂,要对烟田进行中耕除草和提沟培土。看花识天气,“立秋”过后,田间鲜烟叶已分层落黄,烟花渐渐破蕾开放,要抓好封顶打杈和科学烘烤工作。
现在,有句话叫“翻老黄历”,说的是由于社会变革、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导致农业生产在农耕节令、生产措施等方面与前些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味地按照“二十四节气”这本“老黄历”开展农业生产已不适应现代农业生产要求。应该根据气候变化,更新思想观念,提高气候认识,打破“二十四节气”束缚,按照国家最新的科学生产指导意见开展农业生产,才能进一步增产增效,获得好收成。我们下乡在田间地头与烟农交谈,深有感受,相对于年纪大的人,年轻人由于生活环境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在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方面要快的多,显得容易接受,便于指导。而年纪大的人由于身处旧社会,文化水平不高,社会环境影响,固化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在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科技方面要慢得多,这是时代背景造成的。不过,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新科技的不断普及,很多年纪大的人固化思维已被打破,逐渐地思想也在变化,认识也在更新,看事物比以前看得开,应用新科技处理生产较以前灵活多了。
纵观整个农业生产,应该说“二十四节气”对中国古今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地大物博的祖国各地形成了各种农耕习惯,也形成了一整套农耕文化,千百年来时刻指导着整个农业生产,一直是农业生产的“风向标”。就“二十四节气”本身来说,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的是气温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而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则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惊蛰”节气,是指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用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不仅影响着整个农业生产,还对民间习俗影响较大,经祖祖辈辈不断传承,不断发扬光大,内容得到不断更新和丰富,形成了多民族、多习惯的民俗文化。在民俗方面,就宣威而言,“送春帖”便是一个习俗,说的是每年腊月和次年正月交替之际,会有专门“送春帖”的人上门送吉利。他们寻着村子、集镇、铺面挨家挨户地送,只要进得门来,就会给你一张红彤彤的“春帖”,嘴上念念有词,一番吉利话包括“平安、健康、发财、丰收……”之意。有的“春帖”印着财神像,财神像下边印上历书的缩简——“二十四节气”表和什么几马驮谷啦、几牛耕田啦、几屠共猪啦、五谷丰登啦……所有这些,说的头头是道,有根有源,让人听后心情舒畅,感到来年一片大好,充满着无限希望;祭祀“龙王”习俗。记得小时候,在农村很多地方,每逢农历二月二,生产队就会组织各家各户宰羊祭祀“龙王”活动,祈求龙王行云布雨,关照全体村民家家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祭祀头天,生产队长就会组织人员开会商量次日祭祀的大小事务。祭祀当天清晨,会有几个人将祭祀用的羊宰杀备用,随后,队长就会带着一干人马到制定地点进行正式祭祀活动,首先,待时间一到,他们便将主角“羊”━━贡上,再将酒、茶、米饭和其它器物贡上,接着行集体跪拜礼,同时,队长边敬贡、边口中念念有词,将生产队全体人员的希望由香火传至“龙王”,算是“祭祀”完毕,然后,将羊肉煮熟在全生产队分而食之;再说“试车”。不知从何时开始,过年“试车”就成了我们家乡的传统习俗。只记得小时候,每逢大年初三,家家户户就会干着牛车,或到上山、或到田间地头,不管什么物件,哪怕是一个石头也可以,只要随便弄点东西作个代表放在牛车上拉回家来就行了。据说,在每年大年初三这天,只要赶着牛车出门“试试车”,回来时,牛车上还拉着东西,并且能平安回来,全年就会全家平安、五谷丰登、衣食无忧,所以要去“试车”。
秦开五尺道以前,宣威人民一直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自从五尺道后的过往客商,特别是三国诸葛亮大军征南和明朝傅友德、蓝玉、沐英部队入滇后,留下的很多军人,还有就是随着明朝充军来云南的人员不断增多,这些入滇的外地人,他们定居宣威后,长期开荒种地、垦殖,带来了外界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并进行了推广,促使宣威与外界文化有了接触,慢慢开始应用农耕、制陶、纺织等文化和技术,包括“二十四节气”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宣威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南夷“蛮荒之地”,农业和手工业都得到长足的进步,农耕文化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历史的车轮已经远去,弹指一挥间,留下的是不可磨灭的印迹,在我们探讨本地“二十四节气”与农耕文化时,其根源和发展过程是必须记录的,是农耕文化浓缩成了“二十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