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种现象:等、靠、拖。领导交办一个工作,只要不催促,就当没发生。什么事,不到最后一天决不主动完成,火烧眉毛了匆匆胡乱糊弄上,了事。对此,我们归纳为惰性思维导致的工作懒散,如何避免这一现象扩大蔓延,避免影响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我们提出如何观点与大家共享:
一、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我在为谁工作?人们常常说到这个问题,回答是肯定的为了自己,为了家人。这是很小或者说最基本的一个出发点。但是很多人意识里没有这个东西,总认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能少干就少干,能不干就不干。这种“混”的思维方式,在不同的组织中都有存在。有时候这种思维,不光影响个人,甚至把整个队伍都带坏。
因此,我们认为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尤为重要。在一个团队里,我们要正确的对每个人进行剖析。积极的、中间观望的、落后的,这三类人,我们要区别对待。针对落后的我们要剖析落后的原因,人都有过积极的一面,造成落后的原因我们要不找到,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很多努力都是徒劳的。针对中间观望的,我们要坚决的争取这部分人向积极的方向转变。而对于积极的,我们要发挥其带头作用,有个争取的导向,让所有人能够向积极的靠拢。另外,说到价值取向我们不能不重视,思想的扭曲,这是病根,不根除思想中的毒瘤,很难维持长久。再多的外部干预,也都是表面文章。
针对思想问题,我们就要从“为谁而工作抓起”。是在为领导而工作?还是在为别人而工作?其实前文我们提到了,归根结底,我们是在为自己而工作。业绩上去了,职务提升了,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家庭生活质量也会有所提高。道理就是这么直白,但是现实中,我们总是有一堆繁琐的东西在兜圈子,导致很多人迷茫。我们需要用简单易懂的方式,来引导每个人,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努力你就会得到回报,我们认为这种方式更高效。
二、建立一个正向的激励机制
在过去,我们常常通过“惩罚”的方式来鞭策后进。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保证了各项工作任务的推进。但是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要学会创新,要变被动为主动,人的潜力才能发挥出来。因此,我们认为一个正向的激励机制,需要在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得以运用。
什么叫做正向激励机制,我认为就是多劳多得,不劳不得。不能让不劳而获这种现象存在。一旦出现不劳而获,我们觉得会大大滋生“惰性思维”的出现,干和不干一样,或者干还不如不干的,那么谁还会去干?正向激励机制,恰恰就能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你可以不干,但是你不会得到任何回报。干得多的,得到的奖励自然要多。这样就会倒逼落后的、想投机取巧的那小部分人去主动工作。从不想干,到主动干,抢着干。我们相信,正向激励机制,必将激发队伍心得活力。
三、明确的“责、权、利”划分
我们常常说责任、使命、担当。工作出现懒散的状态,就是缺乏责任、使命、担当的意识。拿着工资,不干活,或者说拿钱的事主动做,不拿钱的事不去做。我们认为这也是一种惰性的涣散思维在作怪。
人有自己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一个团队里,不能只想着自己,不能只想到索取,还要想到要为他人奉献。建立责权利对等的管理体系,这样才是一个正确的思维导向。任何“投机”的行为,我们认为都是需要摒弃的。让每个人都要树立一个意识,就是工作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去完成,而不是一跃而就,投机取巧。在一个团队里,只要想获得利益,就必须承担责任,“不劳而获”永远都不能叫它存在。
责权利对等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一个团队之久健康发展的必然保障。看古今中外,能持久的企业、组织、团队,必有它自己独特的管理体系。混乱的一群人只能暂时的聚到一起,毫无战斗力和持久力,经不起风浪,很快会被社会淘汰。
四、因地制宜优胜劣汰
我们常常说“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但是执行起来很难,做到的聊聊无几。这是滋生惰性思维的一个重要诱因,干和不干的区别在某些时候似乎并不明显。偏偏这些东西每个人都看在眼里,有时候虽然不说,但心知肚明。掩耳盗铃的事情,常常发生,致使很多人被动的开始了惰性思维。
我们如何能够避免类似行为的扩大化呢?我们认为因地制宜,优胜劣汰是个很好的办法。什么叫做因地制宜呢?我们从现有的人员、体制、岗位出发,看看谁适合干什么,谁不适合干什么?当然,我们说的适合不是说这个人想干啥,对啥有兴趣,而是要看他能否做好,能否到位。比如有些人就想当官,但是真给他一个队伍带起来,混乱不堪,人心涣散。那么这样的人就不适合在这个岗位上继续,他可以享受待遇,转为其他岗位。只有这样不断的交替更迭,人的潜力太能发挥出来。
另外,所谓的淘汰,不是说辞退。因为人的惰性存在,并没有违法、违规、违纪,我们没有理由开除人家。但是我们可以适当的调整,征求本人意愿,看看他想干啥,能干啥,从他的兴趣、爱好、特长出发,找到适合他的岗位。现实中,人无完人,但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长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有点,我们只有像田忌赛马那样,扬长避短,只有这样人的活力,才能够进一步激发出来。使他沿着团队所期望的方向努力工作。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