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五点多,听到有人敲我房间的门,打开门看到的是同行的来自作协的小王,她对我说道:“来旅游来了睡啥懒觉呀!咱俩出去上街走走,到昨天路过的老城去看看。”我收拾了一下,拿上照相机一块来到了街上。
街头已熙熙攘攘,卖早餐的摊点生火开张接客,上学的学生们成群结队地匆匆赶路,有的在早餐点上边聊边用餐,农贸市场上起早的人在这里转悠挑选菜品。我俩环顾了一下,初来乍到,连方向还没搞明白,我走到一个小巷子口仰头往上看了看,坡挺陡,坡顶露出一丝丝的红晕,太阳快出来了。我对小王说道:“咱们就顺着这里往上走,从方向上看,咱们昨天找酒店时,是从上面下来的,路说不上对,大方向应该没有错。”小王:“我可不记路,我就跟着你了。”
慢慢地往上走,说是走其实是在爬,坡很陡,每爬一段就有一个一米多宽很深的小道道,房与房距离很近,偶尔有人从里面走出来,从装扮上看是早起上班的,这些房子在我看来,应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所建,有的更老一些。我俩每看到一处老宅子便停下来仔细地观赏,古朴自然,算得上是雕梁画栋,无论门上还是窗户上的木雕,以及墙壁上的砖雕都是精工细琢,堪称艺术品,在都市中是很难看到的,我俩举目欣赏谈论,时不时地拍上几张,据居住在这里的老人介绍,这里的很多房子都是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后人没有太多的改动,只是修修补补,将泥土路铺上了水泥。我俩慢慢地走着,欣赏着,看到了一座门洞子,再看边缘的连接,应是过去的城门,已是残垣断壁,透视着岁月的久远,历史的沧桑。
来到当地人所称的“一道街”,每走一段就是个古朴的楼阁,鼓楼、凯歌楼等,楼顶上一群一群的燕子绕顶飞来飞去,道路两旁是各种名号的店铺,用石板铺设的地面,古色古香,使人仿佛回到了遥远的岁月。
同行的老兄打来了电话问:“怎么没在房间?”“我们俩在步行街上转转。”我回答道。“你们俩慢慢转,不着急,等你回来咱们到镇北台去。”老兄告知。
通过资料介绍,榆林是陕西杂粮的主产区,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地,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轻工产品以皮革、纺织、毛毯最为出名。名胜古迹有红石峡、镇北台、李自成行宫。
站在镇北台台顶,眺望四周是一马平川,绿木茵茵,曾几何在媒体上看到,毛乌素沙漠侵食着这座古城,狂沙围城,人退沙进,此时找不到这种感觉,绿色成为这座城池的主色调。小王问我:“你说红石峡峡壁上的字,几十米高又极其地陡峭,人们是怎样上去,又是如何地把字刻上去的?”我想,可能是人们在上面打好桩,系着绳索,就跟现在清洁工清洗高楼墙壁一样,上面的人根据雕刻工的作业面,提升降低,左右摆动绳索,相互协助,相互配合,给后人留下了精美的书法,可见,我们的先人充满智慧,充满着浪漫的情怀。
来到李自成行宫,我在想,宫和屋、房、宅实用性上是一样的,在地位上却是天壤之别。一个人从屋奋斗到了宫,从娶不起媳妇,到有了三宫六院,照葫芦画瓢般地更迭了一个朝代,结果好景不长,宫仅是昙花一现,败得连基本的房都没了,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徒有虚名的“宫”,宫就宫吧!学点历史,汲取点教训也不错。
易马城遗址,让现代人理解就是“买卖城”。据史书记载,它是在明嘉靖初年鞑靼首领与明朝议和后开放的11个贸易市场之一——红山市,1564年改称易马城。明嘉靖初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息战议和,共商沿边界开放,设互市11处,交换双方所需物品,易马城即互市之一。此城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当时汉商交易以茶、布、绸缎、烟、盐等,禁易粮食、铁器。蒙民则以皮张、绒毛、牛羊等交易,禁易马。每年正月十五日后,择日开市,隔日互易,人畜聚会,交易兴旺。商贾们就地挖窑、搭帐,住宿贸易,呈现一派“当贡市期,万骑辐辏”的盛况。清初,因移市于榆林城内,此城遂废。使我想到了,进镇北台时,门口一块白色大石头上雕有三个红色的大字:“款贡城”,当时我们不明白其意,便问工作人员,原来镇北台不单单是军事防御的关口,还行有贸易的功能,是贸易活动的集散地。
漫步于榆林,古韵悠长,岁月给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让人从中体味远古的热闹,今日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