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湛而奇特的中国鼻烟壶是融绘画、书法、诗词为一体的艺术品,它不仅涉及广泛的知识,而且综合了玻璃、玉器、瓷器、珐琅、竹、漆、犀牛角雕刻等多种手工艺。作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难得的瑰宝,它曾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鼻烟壶艺术是随鼻烟的流行而发展起来的。大约在明末清初年,欧洲传教士将鼻烟和吸闻鼻烟的习惯传到中国,并带来了欧洲的鼻烟盒。然而在我国,最早盛鼻烟的器具是仿中药瓶而制作的。这种盛鼻烟的古药瓶,早期称“烟瓶”,它不同于欧洲的鼻烟盒,是中国鼻烟壶的雏型。
康熙中期以后,无论是在款式,风格还是艺术水准,鼻烟壶已完全从古就药瓶中独立出来。这一时期的史籍记载中多用鼻烟“壶”而很少再见“瓶”字,如康熙49年李煦奏摺中就提到了鼻烟壶。因此,有不少学者认为,鼻烟壶的创始,很可能是在康熙帝的旨意下由宫廷造办处设计试制的。康熙年间所制鼻烟壶多呈古朴、浑厚之风格。到了雍正年代,鼻烟壶的造型和色彩又有了不少新变化。到了康熙以后,鼻烟壶的发展更是品种繁多,绚丽多彩,出现了中国鼻烟壶艺术空前繁荣的时期。
乾隆末年,内画壶的问世,使鼻烟壶艺术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据传,内化壶是由一位僧人首创的。当时,有位进京办事的小官吏因完不成公事,被迫寄宿在庙里。由于他嗜鼻烟成癖,壶里的鼻烟用完后又无钱购买,只得用烟签去掏粘在壶内壁上的鼻烟,结果在内壁上划了许多道痕迹。庙里的一位僧人从中受到启发,使用一根弯钩的竹签蘸上墨伸入透明的料器壶内,于内壁上作画。这便是内画壶的来由。
光绪年间至本世纪初是内画壶艺术的兴盛时期。期间,内画壶艺术是名家辈出,题材广泛,技艺高超直到今天,中国的内画壶在国际上仍然享有很高的盛誉,它是华夏文化艺术的一朵奇葩。
鼻烟壶是一种奇特的手工艺品,它要求作者在主题、形式、题材、色彩、书法、绘画、题词等方面精心设计,在较小的体积上取得完美的艺术效果,耐人端详和观赏。对于不同的品种,还要求能因材施艺,充分表现不同材料的天然纹理和质感。至于内画壶,不仅要求艺术家有较高的绘画书法水平,而且要有较深的文学修养
正因为如此,中国鼻烟壶不仅为当时的国内官吏、士大夫以至民众争相鉴赏,互相馈赠,而且深受国外人士的喜爱。各国艺术鉴赏家都以搜集和收藏中国鼻烟壶为时尚,世界各地的许多博物馆也珍藏了不少中国鼻烟壶的珍品。如美国纽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就收藏了372件中国鼻烟壶,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收藏的中国鼻烟壶大多是十八世纪的作品,其中还有清末著名的鼻烟壶艺术家马少宣1903年创作的“书法内画壶”。现在,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各地,中国鼻烟壶作为一种艺术品一直为人们所钟爱。1969年11月,国际中国鼻烟壶协会在纽约宣告成立时,曾有119位中国鼻烟壶鉴赏家代表出席了成立大会。
在中国内画鼻烟壶的发展历程中,曾出现过不少制作内画壶的艺术名家。如清朝光绪年间至20世纪初最著名的匠师有周乐元、马少宣、丁二仲、叶仲三、毕龙九、张文堂、薛金万等,他们的作品现都已成为稀世珍品。当代内画壶艺术家也不乏其人。如中年内画艺术家刘守本,他的作品题材广泛,绘画精细,色彩鲜明。他的代表作品“百子图”、“水浒108将”更是令人叫绝。1981年,刘守本访问美国华盛顿、纽约等大城市并当众表演内画壶绝技时,受到热烈欢迎。他带去的所有内画壶全都销售一空。1985年,刘守本度访问美国展示内画壶绝技时,美国媒体这样报道“简直令人不可思议”,“不是亲眼看到,不能令人置信。”
在我国,还有一位著名的内画壶艺术家名叫王习三。他在师承名家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将绘画、书法等艺术手段,巧妙地融会于内画壶创作之中。1981年,在美国夏威夷举行的国际中国鼻烟壶年会上,欧美艺术鉴赏家赞扬他的金鱼内画壶“简直是把鱼画活了,看久了,会觉得鱼在欢快地游动……”
真是太神奇了。美哉,中国鼻烟壶!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