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上海卷烟厂出口的;这是上海烟草集团公司出品,上海卷烟厂制造的,别看都是红双喜,大致模版一样,但细看就会发现有差别,一字之差可能就代表了一个公司的发展历程呢。”9月2日上午,记者来到浙江湖州湖城碧浪湖社区,65岁老人章明强家中,从一本本整理成册的烟标(烟盒子)到门券(门票),从门券到报头,老章总有说不完的故事。
在老章10个平方米大小的书房里,一张书画桌,三面书柜,干净整齐。其中一个书柜的大半个空间都被整齐成册的文件夹占据了。文件夹边栏上清晰标明“软壳(江苏)”、“软壳(四川)”等字样。可以看出,老章对收藏这活非常讲究,用他的话来说,“老伴总说我在‘捡垃圾’,那我就得把这些‘垃圾’捡得整齐,有规模,和‘事业’一样。”
上世纪80年代初,老章是菱湖和孚刀具厂的一名销售人员,一年365天总有大半时间在外出差。河南、河北、湖南、山东,跑遍了全国各大小省市,这也为他的收藏之路提供了前提和便利。“出去干活,看到没有的门券或是好看的烟标,就顺手捎个回来。”一开始,随手把他们夹在工作本里,为的是纪念和回忆,但渐渐地发现原来纪念可以“收藏”。“你看现在人们抽得比较多的是中华、红双喜,对于烟民而言谁会在意它外部包装的变化呢? ”章老大致数了数,光中华硬壳烟标,他就收了11种。从有无条码,到焦油量大小增减,都能明显地看出烟史的变化。他说,自己不抽烟,但为了这些风格各异的烟标,托朋友辗转购买,钱不多,也就一二元的事,但心思却花了不少。其中包括现在绝版及少见的“老刀牌”、“飞马”、“大前门”等牌子,软、硬壳烟标的收藏总数也达到了1504张。
在他的11大本门券册,3000多张门券里,从0.5元的狮子林门票到5元的故宫参观券,再到15元的莫干山旅游景区门券,各个年代的景点价格逐一变化。“门券这东西比较特殊,方寸之地可以体现一个景点、一个城市、一个时代,让人足不出户就能赏尽天下景,知情天下事。”除了从门券里学习知识外,章老还特地剪起了报头。“报头多是大家之作,看得、临摹得多了,对自己的书法也会有帮助。”在厚厚的一本报头收藏集里,有《人民日报》、《济南日报》、《宝鸡电视报》等30多个省市的大小报头,共789张。
老章告诉记者,门券、烟标、报头这些都是时代的一个缩影,很多往事我们来不及经历或是错过了,但通过它们可以重温,这是一件幸福的事。老章说,现在自己正在整理名为“星火燎原”系列的门券,把中国共产党成立到解放时期的门券都理出来,打算拿到社区去展览,让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这份“收藏之乐”。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