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广角 > 趣闻秩事 > 正文

马格利特用烟斗戳醒你【图】

2013年01月28日 来源:烟草在线据《都市快报》编辑整理 作者:
A+ A

 

雷尼·马格利特(Rene Magritte,1898-1967)



《图的背叛(这不是一个烟斗)》

  烟斗来了又走了。去年12月21日至今年1月14日,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的烟斗系列作为“图与词:马格利特以来”展的压轴作品亮相北京中国美术馆,成为热门话题。

  马格利特的烟斗曾经出现在2005年高考文综(全国卷)政治试卷上,这个日常物件为什么这么牛逼?为什么能让哲学家着迷(法国哲学家福柯Michel Foucault甚至专门为此出了一本书),艺术家膜拜(比利时艺术家马塞尔·布达埃尔Marcel Broodthaers创作过黑白电影《这大概不会是一个烟斗》)?为此,我们请了中国美院教授杨振宇来解读这个超现实主义的著名符号。

  1926年,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画了一只烟斗,然后在画布的正下方,他又郑重其事地写下:“这不是一个烟斗。”这就是那幅著名的《图的背叛(这不是一个烟斗)》。1929年,马格利特对这个母题做了拓展,过去那个“烟斗”成了画中画,而在它的上方则飘浮着另一只一模一样的巨大烟斗,马格利特将这幅画题为《双重之谜》。此外,马格利特还创作了几幅同样主题、不同类型的画作:1935年的布面油画、1947年的插画素描稿等等。

  一般人看到《图的背叛(这不是一个烟斗)》,第一感受一定是迷惑:一只如此写实的烟斗,为什么画家要说“这不是一只烟斗”?但不要忘了,我们之所以认为这是一只烟斗,是因为从小我们不断受到“图像”的视觉教育与熏陶:“看,这就是烟斗”!形象之所以能与文字发生紧密的联系,与我们日常接受的教育、社会赋予的习俗有着莫大的关系,你让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烟斗“图像”的原始土著居民来看,他就很难相信这是一个烟斗。所以,马格利特之所以要用文字标明“这不是一个烟斗”,其实是在向每一个观看这幅画的人发问:你所看到的图像真的能够与你日常使用的语词、与现实中真的烟斗形成绝对的、一对一的关系吗?

  不得不承认,马格利特的确是一个哲学味很重的画家,作为一个在超现实主义画派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他一直致力于在观众所看到的图像和所使用的语词之间造成摩擦感,挑战观众内心的成见。无论是马格利特的超现实主义,还是杜尚的达达主义,甚或是毕加索后期的拼贴画,他们所追求的无非是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他们对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十分敏感,并且倾向于将日常生活演化为艺术创作。

  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发现,所谓超现实主义,再没有比这更接近生活的艺术了。这也许会让你有一丝困惑:那些随意叠加的色块、看起来意味深长的形状、读上去高深莫测的文字,无一不让人望而却步,这又哪里接近生活了?但这中间其实存在着巨大的误解:所有人都在用传统的方式看待超现实主义——走进美术馆,近距离欣赏那一幅幅被悬挂在墙上的画,首先看它画了什么、再看它用色如何,整个过程被认为是高雅的、被动的、朝圣的。但超现实主义却恰恰相反,作品的所有意义都在你身边、在你周围的日常生活里,我们不应该放弃掉平凡的日常生活世界,而是带着个人体验去看,超现实主义其实没有这么“高在云端”。

  在我个人看来,超现实主义就是让那些我们已经丢弃掉的日常生活重新回到视野之中,当我们都被社会的习俗、传统建构在一个框框中的时候,马格利特这时候就会跳出来,在你已经形成的思维上戳一个洞,然后告诉你,你所看到的,不过是幻觉。我们不过生活在一个多重的现实中。

热文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