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目前,中国安全监管人员的数量是世界上最多的,颁布的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的总量也是世界上最多的,但我们面临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多年的安全管理实践告诉我们,即使是再多的规章制度,再健全的安全网络,仍然无法杜绝事故的发生。因为仅仅靠监督与被监督的传统管理模式,难以保障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只有超越传统安全监督管理的局限,用文化去塑造每一位员工,让员工从内心认同企业安全文化的价值观,激发员工“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本能意识,才能实现根本的安全。
安全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对安全工作集体形成的一种共识,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强有力的支撑。在建立具有长效机制的企业安全文化时,我们不能为了宣扬文化而打造文化,而是要让它对我们的安全管理过程,起到实实在在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一、要在员工范围内形成“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思想
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首先把安全问题放在首位,对安全工作有明确的态度。只有领导干部做出安全承诺,才会提供足够的资源并支持安全活动的开展和实施。对安全的承诺不应该口是心非,而是能反映出高层管理者始终积极地向更高的安全目标前进的态度,以及有效激发全体员工持续改善安全的能力。领导者好比种子,通过他们把安全价值观言传身教播种到每一名员工的心里,进而通过细致的工作和努力的实践不断进行培育,就能最有效地加快安全文化建设速度,从而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二、实行内部安全生产监管制度
要自上而下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监管机构和制度,形成完整的安令生产监督管理体系,通过系统的危害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建立健全安全责任制体系、全面安全管理,严格执行安全例会制、领导安全值班制、安全工作定期汇报制、检查制、奖惩制、岗位责任制等行之有效的传统安全文化建设手段,以促进管理及决策层的安全意识与管理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三、提高全员安全意识,需要提高员工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
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文化教育,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这既需要有“硬件”的内容,如安全设施健全、设备完好等,也需要有“软件”的内容,如事故分析、安全知识的学习、有关舆论宣传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和气氛等。既包括强制性的惩罚措施,也包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服教育和对员工的关怀、体贴。
四、建设具有人文环境的安全文化
可采取多种形式营造安全文化。如张贴安全标语、悬挂安全标志、制作事故警示牌、安全生产信息公开、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以及征集亲情寄语、安全格言等,让每个员工真正体会到生命和健康的珍贵。
五、重视事故产生心理成因
在一些事故分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重视查找事故责任人违章违纪、责任心不强等方面的因素,较少关注违章违纪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中国交通大学宋守信教授通过l0多年来对多家企业事故致因的研究表明,人因事故占77%,物因事故占21%,偶然事故占2%。
人因事故从根本上说是受消极心理状态支配的。其中,既包括人们经常说的“明知故犯”的主动心理,还包括所谓“鬼使神差”的被动心理。工作压力、生活压力过高,认知能力不足,缺乏自信心,以及工作中情绪波动、心情不佳等心理问题,再或者是工作散漫、对安全问题保有侥幸心理的态度,都有可能最终酿成悲剧。
没有员工践行的安全理念,只是一句空话。什么是安全意识?过去,在管理过程中,把安全意识理解为安全知识的教育。加强安全知识教育,对提高员工安全意识有一定帮助。但是,安全意识决不等同于安全知识培训,两者是有区别的。因为知识不是意识,意识当中还包含着态度。工作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往往不是因为缺少知识,没有掌握知识,而是因为缺乏意识或缺少责任感造成的。所以,在安全生产上,我们常常有许多的悔恨,有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故。
加强员工安全意识培养,是各级领导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怎么去做、如何去做。这需要一个艰苦的过程去培养,需要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时时刻刻去纠正员工身上不正确的行为,有句话讲的很好:“不断重复正确的行为,最终建立良好的习惯。”用习惯来改变员工的思维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防止万一的发生”。因为安全不仅仅是一种业务能力,更是一种道德行为的体现。因此要让职工把立足岗位、确保安全、遵章守纪,变成为一种自觉、一种习惯、一种美德。
职工是安全生产的主体,是安全生产最根本、最关键、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企业良好的群体安全行为的形成,离不开企业良好的物质、生活、学习和人际环境,更离不开职工个人行为规范的养成。只有把企业的安全理念同职工个人的行为联系起来,才能唤起“人人保安全”的工作热情,形成群体保安全的能动性,把企业安全文化真正融入到每个员工中。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