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初春的后稷大地,麦苗青青,绿意盎然。这块被誉为“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的一方热土,宛若一个大大的棋盘,铺在关中腹地,晒在渭水北岸。
“棋盘”北接凤游之谷,南达渭水之滨,东邻兴平马嵬,西连扶风杏林。静静流淌的漆水河将县域分为东西两原;四通八达的柏油马路、纵横阡陌的水泥路、穿越县境的高速高铁,又把自北向南阶梯分布的三道原切割成大大小小的“方格子”。武功古城、贞元、长宁、小村、普集等城镇“盘龙卧虎”;冬麦、猕猴桃园、大棚苗圃点缀其中,42万后稷儿女居住其里,韩坡村便是“格子”里一个闪光点、一道风景线。
“惊蛰”过后,一个宁静的早晨,迎着初升的太阳,带着烟草人的一项使命、一份责任、一腔热情,笔者去了一趟韩坡村。
车出武功县城普集镇,打开手机“百度”,知晓韩坡村位于武功县贞元镇代家社区南3公里处,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全村现有3个村民小组、354户、人口1560人,全村耕地面积1600亩。笔者多次去过该村,村里有几家卷烟零售户,在哪条街道、门开何方、户主姓甚名谁,全都“一口清”,只因行政执法职权受限,入户检查完毕即出户离村,很少与农村基层组织接触,也就不熟悉该村概况,更不知贫困户情况,可谓“常进韩坡村,依旧‘灯下黑’。”这回就不同了,要看扶贫资料,要采访扶贫对象,要“挖掘”烟草人精准扶贫的特色亮点和感人故事,任务明确,时间宽余,正所谓,“不让人夸扶贫好,但求采访路跑到。”
大约半小时,车停韩坡村委会门前。迎接我们的是一位五十开外、中等个头、身材魁梧的后稷儿郎。经介绍,这是韩坡村党支部书记韩景春同志。道明身份,说明来意,韩书记似有顾虑地说:“扶贫还未结束,不宜登报宣传,再说扶贫也是敏感话题,村民嘴杂是非多,咱宣传得再好,背后总有人说闲话。我真的不愿接受采访。”听罢此言,笔者笑答:“此来采访不为登报,更不搞有偿新闻,只想了解一下烟草局在韩坡村的扶贫成效,给行业积累一些工作资料。”如此“解疑释惑”,才给韩书记吃了一颗“定心丸”,也让笔者免遭一回“闭门羹”。
走进扶贫“指挥部”
“扶贫攻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要想打赢这场战役,要有一个正确的指挥部。我们韩坡村‘扶贫攻坚战役指挥部’就在村委会驻地。”韩书记如是说。
走进村委会,这是一个典型的四合院,房屋青砖灰瓦,古色古香,布局合理,错落有致。“为人民服务”五个仿毛体大字嵌入门楼中央,在朝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格外醒目;“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俨然一副通用对联,对仗工整、与时俱进,阐释了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蓝图;一面国旗在晨风中高高飘扬,给这个静宁的乡村增添了几分庄严与生动。
“扶贫指挥部”是一间20平米的屋子,环顾四壁,墙上挂着“韩坡村扶贫攻坚战役指挥部机构图”、“武功县烟草局党员干部包抓贫困户一览表”、“驻村第一书记工作职责”等牌子。这些红彤彤的牌子犹如党的光辉,让小小扶贫指挥部充满了冬日里的暖色调和正能量。
靠墙处,放置一排乳白色铁皮柜,里面陈列着一溜儿深蓝色档案盒,盒子侧面印有标签,分为“扶贫档案”、“脱贫档案”。随机抽取一盒,目录、申请书、登记表内容全面信息详实,能清晰地看出一个贫困户家庭的基本情况、致贫之因、扶贫之策、脱贫时间表等。
档案柜背后,有一张简易沙发床,上面铺着薄被褥,插着电褥子。韩书记说:“这是烟草局驻村第一书记姬双喜同志的休息场所”。小卧室空间狭小、光线暗淡,水泥地面、小木窗、脸盆架、无取暖设施。如此简陋的环境,与烟草局宽敞明亮、舒适温暖的办公条件对比,犹如天壤之别,显得十分“寒酸”。置身此地,笔者不由得想起刘禹锡的“陋室铭”。这正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为了扶贫,苦乐作伴。
“姬书记去社区开会了,这是他最近写的扶贫月度工作总结。”韩书记将一份“第一书记2017年11月工作总结”递给我看。速读三页总结,字里行间流露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心系贫困户的责任与情怀,也让笔者看到了一组最新的脱贫数据:韩坡村先后认定贫困户90户392人,占全村总户数的25.4%。通过扎实工作、精准扶贫,截止2017年底已脱贫83户361人,未脱贫7户31人。
扶贫指挥部有一个小型会议室,正墙贴着“马恩列斯毛”画像,室内放置一张深红色椭圆形会议桌。圆桌两头竖立两块宣传展板。细瞧,原是武功县烟草局精准扶贫活动宣传栏。凝视一幅幅真实生动的扶贫照片、一张张熟悉亲切的脸庞,笔者由衷感叹:这些照片陈列在中国最基层政权组织的会议室,也一定镌刻在父老乡亲的心坎上……
参观完扶贫指挥部,给笔者第一印象:烟草局精准扶贫方向明确、措施得力、落实到位,氛围浓郁、战绩可嘉。用家乡的俗话说:这活儿干的有眉眼、有样样,有行行,得人爱,有人夸。
养殖户里“交响曲”
扶贫好不好,脱贫见成效。当笔者提出要看几家脱贫户,韩书记爽快答应:“让冯主任引路。”于是,笔者在2016年脱贫户档案挑了两户,一户叫韩建勋,一户叫朱军锋。
|“老韩,在不在?”冯处林主任对着一户敞开的大门喊。“我爸在楼上。”一个女娃闻声出屋,站在院中央,一边唤其父,一边招呼我们。
听冯主任讲,韩建勋是个有本事人。九十年代,开三轮蹦蹦车拉货做生意,赚了钱,日子过得舒坦。5年前,因一场事故给死者家属赔付十几万元,好日子一下过成了穷光景。受此打击,韩建勋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一蹶不振,既不出门打工,也不发展产业,仅靠种地为生,日子过得紧巴巴,妻子时常抹眼泪。2014年,扶贫工作队进驻韩坡村后,他家被确定为扶贫对象,村上给了韩建勋4000元扶持资金。有了钱,他在屋后自留地种植黑李子树3亩,发展林下散养鸡350只。通过发展种植、养殖产业,不出三年,韩建勋成功脱贫,人也变得开朗了,走路生风,有说有笑。
韩建勋从楼上下来,笑呵呵地从口袋摸出一包“磨砂猴”烟。这是父老乡亲招呼人的常用方式。寒暄几句,笔者“奉承”一句:“家里盖得不错呀!”韩建勋笑着说:“一般一般,马马虎虎。多亏扶贫政策好,让我养鸡栽树脱了贫,还了债,盖了房,老婆娃娃都高兴。走!看看我的林下养鸡场。”韩建勋美美地吸了一口烟,带我们走出大门,顺着墙背后,走进养鸡场。
这是一处黑李子树林,大约3亩多地。绿铁丝网将树林围成一圈,数不清的大红公鸡成群结队,在树林下自由“散步”,四处觅食。远处的鸡舍不时传来“咯咯蛋”的叫声。老韩笑着说:“听,土鸡下蛋哩!”叫声与鸡群的觅食声交织一起,宛若一首天然“交响乐”,悦耳动听,使人心醉。
“当初,扶贫工作队让我发展养殖业,我有点犹豫,怕担风险。扶贫队就联系武功镇的鸡场老板,给我提供小鸡和防疫技术,让我大胆养、放心养。村上还给我联系黑李子树苗。干一行,爱一行。养鸡的确是个好营生,土鸡蛋一个1块钱,肉鸡一斤12块,四川客、本地客随时收购,销售不愁。当下土鸡存栏150只,肉鸡存栏200只,明年开春,准备再养300只,保证正常存栏500只,我还打算再栽2亩黑李子树。”听着韩建勋脱贫后的新打算,笔者由衷高兴,“打油”一首:李子摇钱树,养鸡产金蛋。致富莫忘本,继续加油干。韩建勋听了,连说三声好,替他道出了脱贫户的心声。
告别养鸡场,又进养猪场。这是脱贫户朱军锋的养殖产业。猪场在村外的马路一侧。走到大门口,“铁将军”把门,不见主人面,但闻猪叫声。冯主任不辞辛苦,几经打听,在村里闲置的小学找到朱军锋的妻子。原来农村妇女闲不住,她和一帮老年妇女在给一个外地贩卖红辣椒的客商摘剪辣椒把儿,一天能挣30块钱。
开了门,看到“猪八戒”个个膘肥体壮、或立或卧,憨态可掬,笔者掏出相机拍照。大概是猪的警觉性高的缘故,闪光灯一亮,猪舍就“惊起一滩鸥鹭”。冯主任也用手机拍了一张。他半开玩笑地说:“我拍的是一头黑猪,人说黑猪肉香,过年让朱军锋杀上一头,全村老少都来买黑猪肉。烟草局的同志买肉可以优惠。”
朱军锋的妻子话语不多。“我娃他爸做过开胸手术,花了七八万元,干不成重活,如今娃上大学,还没有毕业。多亏国家提供产业扶贫款,支持我办猪场,今年存栏60头,收入还可以,能挣4万元,今年肥猪收购价不好。”
“穷不离猪,富不离书。养猪是条致富脱贫的好路子。猪价再低,总比打工强,等你娃大学毕业,负担就轻了。”离开猪场,笔者一句鼓励,朱军锋的妻子似有微笑,点头说好。
田间地头流“清泉”
返回村委会途中,看到几个村民正在春灌。“怎么不见渠呢?”笔者好奇地问。
“这是暗管灌溉。提起这件事,还得感谢烟草局。”冯主任笑着说:“这块地96亩,改革前曾修过抽水站,但用了两年就坏了,四十多年没有浇过一次水,全靠天吃饭。烟草局扶贫工作队进驻后,向上级申请扶贫资金2.2万元,请来施工队,铺设灌溉暗管630米,一下子解决了“灌溉难”。工程竣工当日,村里老人自发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