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据《河南日报农村版》报道 河南省漯河市城区烟叶分公司是河南省唯一的专业烟叶公司,主要负责漯河市郾城、源汇、召陵三个区的烟叶生产经营工作。2016年,在省、市局(公司)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稳定规模、优化结构、降本增效、完善体系”的烟叶工作指导方针,高标准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工作成效进一步凸显。今年全区401户烟农,种植烟叶2.2万亩,收购烟叶6.5万担,投放金额8102.5万元,亩均收入3683元,户均收入20.2万元,目前已销售烟叶5.5万担,占总量的85%,无任何降等降级现象,质量和纯度得到了工业企业的认可。
多措并举,切实提升烟叶质量信誉
漯河市城区烟叶分公司坚决把“市场导向型质量管理理念”落实到位。围绕“为谁抓、抓什么、怎么抓”,我们开展了全员大讨论,通过深入分析烟叶工作形势和产区烟叶质量状况,增强全员的危机意识和质量意识,把“市场导向型质量管理理念”植根于每一位干部职工的内心,牢固树立“客户说好才是真的好”的理念,把满足工业需求作为烟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一共识,全力以赴,紧跟市场需求、坚持问题导向,邀请工业企业全程深度参与烟叶生产收购,共同努力解决烟叶生产中的质量问题。
坚决把“严把种烟准入关口”落实到位。坚持一户一户地分析,一块一块地筛选,坚决杜绝麦烟套种,重点发展20~60亩的春烟种植户,把烟叶种在生态环境好、土壤条件好、灌溉水源好的区域和地块,逐步淘汰烟田管理不到位、售烟时掺杂使假、诚信度较差的烟农。烟农户数由427户优化到401户,其中20~60亩烟农210户;烟田地块由近2000块优化到1200多块,其中1000~2000亩连片5片7304亩,500~1000亩连片6片4053亩,300~500亩连片8片2633亩。
坚决把“三个专项行动”落实到位。一是针对烟叶生产技术上存在的问题,对烟叶生产技术方案进行修改完善,制定下发《2016年度烟叶精益生产技术规程》,烟叶生产相关人员人手一份,加强学习,强力推进。实行“消毒剂+大棚专业熏蒸”双消毒,加强锻苗,培育无毒壮苗;膜下移栽面积达到100%,移栽期普遍提早7~10天。为保证移栽密度不低于1100株/亩,采取先划行后发烟用物资的办法,行距不达标的不供应烟用物资。狠抓盛花打顶技术,适当增加留叶数,切实解决烟叶“大深厚”问题。
二是烟田亩均复合肥(10∶10∶20)用量由25公斤减少到16公斤,硫酸钾肥用量由20公斤/亩增加到30公斤/亩,彻底解决麦烟套种问题,烟田简易滴灌覆盖面达到100%,坚决杜绝了大水漫灌。
三是亩均施用芝麻饼肥由20公斤增加到30公斤,强力推行“穴施芝麻+条施有机饼肥”套餐,烟田覆盖率100%,芝麻由烟农合作社组织农民联合采购,统一炒制发酵,每亩穴施3公斤,适量配比锌肥,成本50元左右,由烟农自行购买。采用育苗大棚繁蜂法、盆栽烟株繁蜂法及田间小棚繁蜂法三种方式,在育苗大棚增设降温水帘空调设备和遮阴设施,不断优化繁蜂环境,确保了繁蜂质量和数量,烟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实现烟田全覆盖。把“上六片”充分成熟一次性采烤作为烟田中后期管理的重中之重,加强技术指导和检查考核,养好烟叶田间成熟度,提高烟叶烘烤成熟度,确保烟叶浓香型质量特色得以彰显。
坚决把“规范收购管理”落实到位。一是制定了《烟叶入户预检管理办法》《烟叶专分散收管理办法》《烟叶仓储交接管理办法》等,强化制度保障。二是实行专卖内管人员异地交换、推磨式交互驻站监管,严格监管合同和外地烟,有效避免了不规范问题发生。三是加强合同管理,严格按合同组织收购;实施入户预检,确保没有预检的烟叶不出村;实行站前复检,做到没有复检的烟叶不进站;推行“定户数、定数量、定时段”的预约交售,合理安排烟叶均衡上市;坚持“封闭收购、密码验级”,实行收购现场实时监控,确保公平验级、公正定级;加强烟叶仓储管理,确保当日收购、当日成包、及时调运。四是采取烟站预接收和烟叶仓库复查两级接收模式,最终等级确认以仓库复查接收结果为准,切实提高了烟叶等级纯度和合格率,较好地避免了“上下口”、水分超限、霉坏等问题的发生。
坚决把“狠抓过程管理”落实到位。积极构建“市公司—县区分公司—烟站—生产网格—种植单位”层级管理体系,构建清晰的责任链条,强化责任落实。按照“一环节、一部署、一考核、一通报、一奖惩”的流程,逐环节制定技术操作规程,明确工作要求,狠抓过程管理,确保各项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拓宽渠道,切实保障烟农增收
争取政府补贴促增收。城区烟叶分公司先后和各个种烟乡(镇)政府签订了“政企100+N烟叶发展合作协议”。100是指乡(镇)要在优质烟生产关键环节拿出来100元的补贴款,推动烟农落实关键技术,该补贴用途由烟草公司确立方向,目前为烟田保险、滴灌补贴、优质芝麻肥料补贴三项,N是指乡(镇)自主管理的自选动作,各乡(镇)为烟农进行的其他配套补贴政策,如:烟叶轮作储备用地、田间井网配套、炕房补贴、烟苗款补贴等。以上项目由政府直接补贴到烟农账户。
加快机械化进程促增收。对现有农机实行统一调度,提高机械的利用率和作业效率。在邓襄镇的洼张、李集镇的中心路开展机械化新农场试点建设,实行烟田套餐式专业化服务,提高了机械化程度和效率,使烟叶生产亩均用工降至14.4个。尝试采取“公司+企业+合作社”的模式,加快部分机械技术改进步伐,由烟草公司根据生产实际需要提出农机改造意见,农机生产企业派出技术骨干开展研发,合作社为农机的研制、试用、改进提供基地。城区分公司改进研发并获得专利的移栽机,实现每亩减工0.6个;成功改造出一台高效植保机械,每次喷药覆盖范围是32垄烟田,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
开展多种经营促增收。在坚持“以烟为主”的前提下,我们因地制宜综合利用现有设施,不断发展辅助产业,增加烟农收入。利用育苗大棚种植精品瓜果、蔬菜,利用烤房培育香菇等,利用轮作调茬烟田发展“小麦+特色红薯”产业链,在红薯大量上市时,以0.3元/斤低价收购后,一部分加工成红薯淀粉和红薯宽粉,一部分在炕房进行13℃~15℃适温保存,春节外销每斤可达0.8元左右,由合作社统一组织,利润同参与的烟农6∶4分成。四是通过物资团购促增收。通过合作社竞价团购把每亩烟田滴灌设施成本控制在70元,使烘烤用煤的采购成本降低约100元/吨。五是全面落实烟田保险促增收。实现烟田保险全覆盖,减少烟农因灾损失,保障烟农成本性收入。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