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据《东方烟草报》报道 “重点烟农”户均增收过万元?在一个户均面积仅16亩的种烟县,这样的增收效果令人欣喜。
这些“重点烟农”共720户,他们有一个共同点:烘烤技能略差,是影响全县烟农持续增收的“短板”。他们分布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县的19个乡镇、4个烟站,约占全县烟农的20%。
今年7月,全县试行“1+N”烘烤模式,这批“重点烟农”烘烤技能直线提升。据估算,720户烟农今年户均增收将超过1万元。
2015年还是影响全县烟农持续增收的“短板”,今年这些烟农却成了带动持续增收的“主力军”。
“这都是‘1+N’的功劳。”宁南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局长、经理卢剑告诉记者,“1+N”就是一个技术员指导多户烟农——外聘35名精通采烤技术的“专家”,为“重点烟农”提供采收、编竿、装炕、烘烤、下炕等“一条龙”服务。
“近年来,烟草公司在大田管理和烤后分级、收购等方面投入较大,烟农持续增收大多受益于此。但由于标准不一、精力有限、受环境影响大,行业在采烤环节的作用发挥不太明显。”卢剑说。
去年以来,面对烟农持续增收的巨大压力,宁南县局(分公司)开始谋划采烤课题,“1+N”烘烤模式应运而生。
“通过逐一排查,我们确定了720户‘会种不会烤’的烟农作为重点指导对象。”宁南县局(分公司)副经理段冈红说,这部分烟农是影响全县烟农增收和上等烟比例提升的“关键少数”。
在段冈红看来,服务好这“关键少数”,也就抓住了提升烟叶质量、促进烟农增收的“牛鼻子”。
推进“1+N”,缺不得必要的资金和人才。
经过积极争取,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特批经费,帮助宁南烟区“招兵买马”。
人才方面,宁南县局(分公司)将目光聚焦于资深烟农,通过聘请这些“土专家”,帮助资历尚浅、技能不高的烟农提高烘烤水平。
聚焦“短板”发力,基于宁南县局(分公司)实事求是的分析: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很多烟农应对经验不足,因烘烤产生的损失增大;一个烟技员对应很多烟农,大规模采烤开始时,烟技员又忙于收购工作,指导烘烤的精力有限。
宁南县西瑶烟站烟技员何大才是一位专业烘烤师。进入烘烤环节后,他担任烟站烘烤服务队队长,主要负责管理5名外聘烘烤员。
“这些‘土专家’不照搬理论,善于用‘群众语言’指导烟农,服务效果很好。”何大才说,他们虽然谈不上什么理论功底,但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强,深受烟农欢迎。
宁南县骑骡沟乡正坝村烟农宋跃云今年55岁,3年前从烟叶战线“退役”。
西瑶烟站站长曾昌祥说,想当年,宋跃云的烘烤技能在骑骡沟首屈一指,这次请他“远道而来”任烘烤员,就是看中了他的技术。
实行“跨区域聘请”,是宁南县局(分公司)“1+N”的指导原则之一。这样做,一是确保烘烤员抛开家事,专注于技术指导;二是规避了人情往来,实现了公平公正。
比如,竹寿烟站共外聘8名烘烤员,一多半来自烟站辖区之外,剩余人员虽然来自本辖区,但工作区域被特意安排到陌生乡镇。
摆脱了家庭琐事和人情干扰,烘烤员一门心思指导烘烤,烤坏、烤青烟叶的情况大幅减少,全县烟叶烘烤质量快速提升。
经历了7月底的“惊险一幕”,西瑶镇把口村烟农刘德金成了宋跃云的“粉丝”,也多次为宁南县局(分公司)点赞。
原来,刘德金今年首次使用密集烤房。虽然他也是老烟农,但观念和技术还停留在传统烤房层面,结果第一炉烟差点毁了。“幸亏老宋及时赶到,把损失降到最低点,还教我快速掌握了密集烤房使用技巧。”他说。
当然,一开始的时候,“关键少数”里也有对“1+N”不“感冒”的。
红星乡一位烟农固执己见,结果第一炉烟直接烤烂、第二炉烟烤青,直到烤第三炉时才求助于烘烤服务队。好在前两炉都是底脚叶,损失尚可承受。这次教训,让这位烟农对烟草公司彻底信服。
“以往,每年都有烤坏整炉烟的情况,烤青的更多。‘种得好,烤得差’的烟农虽是少数,却拉低了全县平均水平。”段冈红说,烤得不好,直接影响烟农经济收益,长远影响其种烟积极性。
有了“1+N”,“重点烟农”得到精准帮扶,“种得好,烤得差”的状况逐步改善。
宁南县华弹镇铜厂村烟农夏宗明说,2015年,他种烟20亩,可一年下来纯收入只有3万多元;今年,他的纯收入至少翻一番。
“烘烤技术差,种植水平再高也白搭。”对比这两年的种烟收益,卢剑认为,烟没种好可以“怨天”,但烟没烤好主要“尤人”,而“1+N”恰好做到了“对症施策”。
虽然收购尚未结束,但提质增效成绩单已然显现。
“这只是第一年,以后的日子会更好。”刘德金指着自家刚过磅的一筐“中桔二”说,“等我把‘功夫’练到老宋的水平,绝对比今年赚得多!”
调查数据显示,持刘德金这种想法的烟农占到720户“重点烟农”的九成以上,他们普遍对持续增收抱有信心。
据宁南县局(分公司)保守估算,在“重点烟农”的带动下,预计今年全县中部烟比例、上等烟比例分别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8个百分点,全县烟农增收将超过2000万元,户均增收有望突破5000元。
新意盎然——安徽中烟在新质生产力实践中的探索与成果